忠州史传6忠县博物馆标志来源于此
2022/5/3 来源:不详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nvrenjkw.com/nxzx/3902.html常说,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圜底罐”,以它“一滴水的光辉”展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忠县?井就是盐业兴旺之地。刘卫国、曾先龙先生在《渝东地区盐业发展史初探》中说:考古证明公元前年前?井沟就生产盐了。年《央视国际》也称:忠县?井中坝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盐场。已沉入江水之中的?井沟
《忠州志》有记载:县境内的监(今?井)、涂(今涂井)二溪及新生乡的盐井坝自古产盐,以监涂二溪为主,至清雍正十二年(年)监、涂二溪共有盐井35眼。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载:监、涂两盐厂有盐井34眼,至清同治年间此34眼井尚存。民间有“打开万家井,饿死云阳人”的传说。
在?井中坝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神秘的圜底罐,就是忠州几千年盐业发展史的见证。
忠县?井沟出土的大量圜底罐自上世纪90年代起,考古专家对中坝遗址先后进行了六次发掘。出土文物达到了惊人的20万件,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圜底罐。
在中坝遗址南侧断崖上显露出来的堆积层中,有深达2至3米堆积,竟然全是由花边口圜底罐构成,数量究竟有多少?简直不可想象。这在任何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
圜底罐,这类器物最早出现在商代,但那时数量较少。到西周时,数量大量增加。忠县出土的圜底罐很特别,底部是不平的,像人们日常居家过日子用的铁锅一样,只是没有铁锅底那样尖,像个不倒翁似的站不稳,又不会倒下。罐底部呈球状,相较于平底器,这种球状底器皿受热面积更大。
忠县出土的各个时代的圜底罐圜底罐还有一个特点,它的颈部收束,罐口沿有简单齿状或绳状花边,罐身上全是斜的绳纹图案,有粗有细,所以也叫“花边绳纹圜底罐”。为什么用花边呢?一是外形更美观、精致;二是在捏花边过程中,能让陶罐口更紧实、牢固;三是在煮盐时,罐子可叠加使用,花边造型如同托盘把上面的罐子牢牢托住。
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绳纹圜底罐”圜底罐作为忠州古代盐工煮盐的器具,向后人传递着曾经各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信息,看见圜底罐,就让我们顿时有一种与古代巴人对话的惊喜与感动。
忠州博物馆标志源于“圜底罐”而今,当你走进忠州博物馆,你会参观到忠县古代制盐的全个过程,看到数不清的花边绳纹圜底罐。你还会惊讶地发现,忠州博物馆标志,是一个“忠”+“圜底罐”的完美结合。
?井沟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来一次?井沟探秘,说不定还可以捡到几个沉睡千年的“花边绳纹圆底罐”。
作者:秦勇,中国作协会员、重庆作协会员、重庆书协会员、重庆音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大唐廉相》、人物传记《陆贽传》、散文集《橘香流过三峡》等。曾获第九届重庆文学奖等。
来源:重庆文艺网(作者:秦勇,摄影:余鸿)
想快速找到我们?
点开下方加入吧!
本文到此为止,以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