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维度看新重庆丨重庆厚度834年
2025/5/25 来源:不详编者按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惠民举措、一次次创新突破……这一年,重庆人以“敢闯敢干、唯实争先”的劲头,跑出了加速度。又到岁末,上游新闻从广度、速度、跨度、精度、深度、力度、厚度、温度、密度、高度十个维度,推出年度特别策划——《十大维度看“新重庆”》。新重庆开局第一年,梳理各方面的“成绩单”,展现新重庆的新气象。关键词:文化强市数据:年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余年,而实际上历史的时间线更长;“八百年”则是指重庆府多年前出现,如今都藏在了一条短短的老街里。伴随着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相继问世,紧邻长江的重庆渝中区解放东路老街,又开始“闹热”了起来。从老鼓楼衙署遗址,到曾经的重庆城第一门太平门,再到盛极一时的白象街,全都汇聚于此。一眼望去,重庆定名以来的沿革变迁尽收眼底,巴渝历史文化的厚度更是触手可及。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现场航拍图南宋淳熙十六年(年),孝宗之子恭王赵惇即皇帝位,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定名,距今已年。尽管距离老鼓楼衙署遗址被发现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提到这个“宝贝”时依然感慨地说,“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研究和价值挖掘都还在持续中。”正在修复中的老鼓楼衙署遗址,最早是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先后两次展开的考古发掘中,先后清理出宋、元、明、清时期各类遗迹超处,出土遗物余件。年,这一遗址成为重庆直辖以来首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成果,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鼓楼衙署遗址中发现的高台铭文砖老鼓楼衙署遗址出土的龙泉窑碗和湖田窑人物像“整个遗址中发现的高台建筑是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袁东山说,这个高台揭露部分平面呈近长方形,残长24.37米、宽24.70米,残存最高处约7.65米,包括夯土包石台基和夯土包砖高台两部分。在夯土包砖高台中,则发现了侧面模印有“淳祐乙巳(公元年),東窑城磚”“淳祐乙巳,西窑城磚”铭文的青砖。在和多种史料进行对比后,他们确定高台建筑基址是晚清时期的老鼓楼,同时更是南宋重庆府前的威仪性大门——谯楼,始建于淳祐乙巳即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年)。老鼓楼远眺老鼓楼部分拆除时的照片袁东山解释,谯楼是地方高等级衙署前具有望楼性质的威仪性大门。本次发掘出土的不仅是全国范围内考古出土的第一个谯楼,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地方谯楼。“它的发现填补了重庆城市发展史考古上的空白。”袁东山说,重庆城市发展史上公认有三次大飞跃:即南宋置司、抗战战时首都和中央直辖。“宋淳佑二年(年)四川制置司移驻重庆,无疑是重庆城市大发展的开端。这让重庆从普通州府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老鼓楼衙署遗址正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行政级别就是府。唐宋期间,中国一共出现了63个府。我们做了研究和统计,重庆是唯一一个后来成为直辖市的历史上的府。如今,见证历史的鼓楼衙署遗址公园一期保护工程已基本完工,不久后就可以置身其中畅想重庆母城当年的庞大规模。而就在老鼓楼衙署遗址的街对面,就是今年才刚刚面向市民开放的太平门城墙遗址公园。提到老重庆的城门,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九开八闭”。这其中,为首的就是太平门。目前大家看到的太平门遗址,由明朝初期的重庆卫指挥使戴鼎主持修建。而它之所以是重庆十七座城门之首,同宋朝末年其附近就被定为整个重庆城的政治中心息息相关。这也和老鼓楼衙署的功用相契合。今年才建成开放的太平门城墙遗址公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清末重庆开埠后,紧邻太平门的白象街又见证了近现代重庆的繁华,老重庆的繁华所在都在下半城也正是源自于此。彼时,商铺、洋行、银楼、当铺、钱庄层出不穷。重庆海关报关行、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等也都纷纷落户白象街。来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的消息,今年以来,重庆已实施考古发掘42项,发掘面积余平方米,出土文物1余件/套。完成《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计划》一期项目,修复三峡出土文物件/套。歌乐山红岩魂陈列馆、忠县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重庆开埠遗址公园等已完成改陈、修缮,面向社会开放。前三季度,全市新备案博物馆3家,备案博物馆达家,接待观众.9万人次。非遗保护实践也日益活跃,前三季度策划开展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暨老字号年货大集等项场次非遗传承实践活动,98件重庆“非遗”亮相“新加坡·重庆周”,引发热烈反响。与此同时,巫山龙骨坡遗址的五次主动性发掘,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的联合申遗工作等,也一再吸引着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