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居民成老板忠县以改好城,

2025/3/26 来源:不详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pf/bdfyy/zqbdf/

夜幕降临,长江边的忠州老街,各门店的霓虹灯招牌相继闪烁起来,三三两两的市民在街上漫步——一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市集画面出现在眼前。而在3年以前,这里的居民谁也没料到,这条街会再次热闹起来。

忠县县城集历史文化古城和三峡库区唯一半淹县城于一身。三峡水库蓄水后,忠州老城仅留存0.5平方公里,共幢房屋余户居民,总建筑面积67.5万平方米,被称为“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忠县坚持“改好城,留住人”思路,以“留”为主题,用“绣花”功夫对忠州老街进行“微改造”,保护文脉、提升功能、丰富业态,全力打造充满三峡原真老城气息的生活街区和留住三峡风情根与魂的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城文旅融合发展,让破旧老街成景区,让原住居民变老板。

留存城市魂,原址保护20多处文物遗存

12月19日,在县城临江路一侧,代号“春华秋实”的陈家大院复建工程施工现场,工人在实施主体施工。

陈家大院是一幢地处忠州老城、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建筑,因院落匾牌有“春华秋实”四字而出名,这里曾走出多位对忠县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针对陈家大院原建筑已破败不堪、无法修缮的情况,我县决定原址复建陈家大院。

在老城东门下,与古城门合个影;在龙家院子,探寻前人生活印迹;在忠州汉阙广场,鉴赏不同造型的汉阙;在忠州展览馆,通过高科技手段体验忠文化。现在的忠州老街,能让人时时处处、真真切切触摸到城市文脉。

忠州老街承载着“千年名邑”——忠州多年的历史文化,留存有老城门、古城墙、东坡梯子等文物古迹、古建筑20余处,可谓“三步一文物、五步一遗存”。这些地方,遗留着先人足迹,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承载着几代忠州人的回忆。

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这些分散于各条街巷各个角落的文物和遗存,上百年以后便在风雨中摇曳。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文物和遗存已渐渐消失,仅留存于人们记忆深处。

年3月,忠县以整体保护和老街复兴为前提,以不建一栋新房、不毁一条旧巷为原则,启动“三峡留城·忠州老街”项目。

文脉是城市之魂,也是城市记忆的延续。针对忠州老街文物、遗迹众多的情况,忠县采取修缮老建筑、铺就石板路、用好空坝子、依托高科技等方式,原汁原味保留城市文脉。

修缮老建筑。修缮东门、龙家院子、大府邸、饶家院子、陈家大院等老建筑及文化遗存;修缮原川剧团等建筑,打造剧场等业态。

重铺石板路。将破损的混凝土路面恢复成以前的石板路,对苏家梯子、东坡梯子等梯道进行修葺,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城市肌理,让街巷梯道为人们留住乡愁。

用好空坝子。利用拆除危房后留下的空闲地块,建成忠州汉阙广场,按1:1比例还原县内外出土的9处11座汉阙,供游客体验汉阙文化;保护好老街的各种古树名木,在其下方空坝子打造景观文化小品。

依托高科技。将原县文化馆改建成忠州展览馆,依托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再现、交互体验等方式,让人们感知忠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等。

传承历史文脉,铸造城市之魂。如今的忠州老街,各类文物和遗存全部在原址得到保护,成为传承城市文脉和寄托乡愁记忆的载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留下原住民,“五大工程”提升城市功能

12月17日傍晚,返乡探亲的忠州老街居民吴显益,晚饭后和家人来到东门附近闲逛。“没想到老街这两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吴显益无比惊喜。

吴显益所住的体育路一巷,属于忠州老街核心区。作为土著居民,他在这里出生、长大,见证了老街的兴衰。前些年,看到老街居住环境持续恶化,吴显益动了举家搬迁的念头。让他没想到的是,老街如今又以最原始的面貌回来了。

房屋破旧、“蛛网”遍布、门可罗雀……许多人对忠州老街的印象深刻。住在这里的居民体会更深,也更有发言权: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漏雨漏水,只得“缝缝补补又三年”;管网不完善导致污水横流,只好搭跳礅踮脚过街;路面及梯道破损严重,晚上处处黑灯瞎火,出行必备手电筒……

在打造忠州老街时,我县着力解决群众难点、痛点和堵点,在充分尊重原住民意愿的前提下,以不破坏老街整体结构和风貌为原则,实施路网改造、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危房和违章建筑整治、微环境升级、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并加大美化亮化力度、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老街功能,重塑老街形象。不仅如此,一些具备条件的居民楼还加装了电梯,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今年78岁的黄子品一直住在忠州老街。以前,街巷环境糟糕,老两口儿一般很少出门。老街启动“微改造”后,他提出的不少意见被采纳。现在,路灯亮了,路面铺上了石板路,环境变好了,老两口儿每晚都会到街上逛一逛。“老街这么安逸,现在住这里是一种福气!”老人逢人便说。

日益变好的居住环境,让许多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一些曾计划搬到城市新小区居住的居民吃下“定心丸”决定不搬了,不少已经搬走的居民陆续搬回来了。

“一些地方在打造老街、古镇时,往往将原住民全部迁走。忠县打造忠州老街时,不仅没迁走一名原住民,还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开发旅游之时兼顾民生,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对老街与古镇打造工作颇有研究的外地文化学者张昌龙如是评价。

留住烟火气,恢复市集显现城市活力

12月18日,家住县城中博鸣玉小区的秦大玉,专门带着外地朋友来到位于忠州老街的弓箭街,品尝传统特色风味小吃。“还是儿时的味道!”小吃带给秦大玉无限回味。

在很多年前,弓箭街一带是城市核心区域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鼎盛时期,这条5米多宽的街上,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的不断拓展,这条昔日无比繁华的商业街最终走向衰落。

在打造忠州老街过程中,我县在完善老街城市功能基础上,尽可能还原传统风格商业门店。手工棉絮铺、招待所、理发店、包子铺、照相馆、台球室……一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兴的店铺被悉数“克隆”于此。熟悉的街巷,年代感极强的店招店牌,复古风格的内部装修,置身其间,让人颇有些时光倒流之感。

与此同时,我县还依据老街相关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确定文创体验、非遗展厅、图书馆展览馆、观光旅游、游憩娱乐、民宿接待等空间有机布局,打造非遗文化馆、民宿、庭院式情景消费、川剧演出等项目,培育特色民宿、桌游、咖啡馆等基于老城特色的新业态,让老街的烟火气更浓郁,实现“古而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忠州老街一期项目投用后,已有多人在此创业就业,其中原住民约占一半。今年51岁的聂红琼在忠州老街居住多年,平时爱做手工活儿。看到老街人气越来越旺,她租下门面开办“36.5℃DIY手工坊”,每月有多元收入,轻松实现了老板梦。

经营业态的丰富,也极大方便了住在老街的居民。前几年,大伙儿买点生活必需品也得到巴王路,现在足不出街就能买到。“我做梦也想不到,我们这些破旧的老巷子还会有今天的繁华。”在忠州老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明玉说。

来源:忠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毛世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