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不变的是家的温馨,变的是
2022/10/26 来源:不详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6/4349554.html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住房从最初的福利分房到现在的实现商品房转化,居住质量大幅度提升。
在重庆,随着近几年来棚户区的改造、征地拆迁,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居民小区、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人们的住房面积翻了几倍,住房面积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无一不体现着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变。
从泥巴房到电梯房
“我年轻的时候,老家农村都是泥巴房,下雨天还会漏雨,后来有了砖瓦房。”家住南岸区五小区附近的陈邦均告诉上游新闻记者,50岁的他,现在重庆有两套住房。“儿子已经结婚了,刚刚有了小孩,他自己买了一套在巴南那边。”
陈邦均回忆,年轻的时候从农村来主城工作,“那会儿是80年代初,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三、四个人住一间屋子。后来结婚了,向单位申请要了一间带厨房的房间,总共十来个平方米,卫生间还是公用的。”
年,陈邦均家的居住条件才有了改善,“单位调配了一套一室一厅一卫的房子,50平方米,一家人不再去挤公共厕所了。”
年住房商品化开始后,普通中国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出现了新建的居民小区,每家每户有了卫生间、客厅。
陈邦均年在上新街买了第一套住房,年又买了现在居住的这套房子,“现在家里面就我和老伴两个人,儿女周末回来。这个房子80平方米,出门就是电梯。”
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了解到,今年1-5月全市商品住房上市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2.7%。其中,主城区商品住房上市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9%。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缺房户达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近一半城镇居民无房可住。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
改革开放40年,从筒子楼到家属院、住宅区,从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商品房时代,中国住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困难群体也能安居乐业
年,忠县来主城打工的钱群花夫妇摇号配租到民安华福公租房。
“我丈夫去苏州打工,我就留在主城,但是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有些力不从心。”钱群花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年1月,民安华福“安心创业”党支部的李焱了解这一情况后,通过民安华福就业创业服务超市,为钱群花申请了临时摊区的百货摊位,让她在家门口做起了服装生意,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
随着民安华福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成投用,钱群花成为育婴师和月嫂培训的第一批学员,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年6月,钱群花租下了民安华福公租房配套商业门面,自主创业成立重庆宁朵育婴咨询有限公司。如今,公司生意越来越红火,还招聘了许多邻居,不断带动更多居民就业。
重庆市正在探索公租房社区治理项目管理,将社区治理工作逐一细化为项目,按考核型、示范型两类项目统筹推进,通过过程督导、专项调研、配套经费等方式予以扶持鼓励。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公租房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设置考核型项目,不断强化措施,夯实基础,就业创业就是考核型项目之一。
12月16日下午,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举行主城区公租房摇号配租。参加此次摇号配租的均为12月6日前提交申请,并经审核符合保障条件的申请人,共有20个公租房小区的房源参加摇号,配租套。
据悉,配租房源计划于12月底陆续安排签约入住。其中,缙云新居、幸福华庭、碚都佳园项目正在推进工程收尾和配套完善工作,江南水岸、龙洲南苑项目部分房源正在进行内装,以上项目房源达到入住基本条件后将及时安排签约入住。
截至年年初,重庆市公租房累计保障住房困难群众42.7万户,惠及群众余万人,主城区已入住公租房小区增至16个。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拓展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市公租房管理局不断优化完善社区治理项目管理模式,助推公租房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
上游新闻记者曲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