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发掘后一锁了之,20余万件三峡文物
2024/10/31 来源:不详三峡,万里长江上最险峻、神奇的峡谷,孕育出丰富的文化遗存,被誉为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我国对三峡库区文物开展的抢救性保护,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护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调查发现,20多年来,抢救性保护的20余万件三峡文物不少仍在“沉睡”,后续研究挖掘不足,部分重要的文化旗帜已鲜为人知。不只是三峡文物,由于“重保护、轻研究”“重保护、轻转化”,长江文化资源普遍存在“沉睡现象”,亟待构建系统性研究和创造性转化的长效机制,唤醒“沉睡”的长江文化资源。两名外国参观者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看长江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成果展(资料片)。新华社记者刘潺摄三峡文物不少仍在“沉睡”三峡库区文物抢救性保护期间,全国余所机构的数千名文物工作者参与,共余处文物得到保护、约25万件(套)文物安全出土。然而,三峡文物抢救性发掘后,由于后续深度、系统的文化学研究欠缺,不少文物仍在“沉睡”。“20多年过去了,部分三峡文物的研究报告还没出来。”重庆文化界一位见证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的退休干部说,当年抢救性保护的文物中,三峡博物馆和三峡库区部分区县博物馆展示出一小部分,白鹤梁、张飞庙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研究利用情况较好,另外相当多的文物仍在“沉睡”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访涪陵、忠县、奉节等三峡库区区县博物馆看到,大量抢救性发掘出的文物堆放在库房里,有的甚至已在库房存放20多年。一位三峡库区区县博物馆馆长指着一个新石器时期的陶罐说:“对这些有价值的文物深入研究,就能揭示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但很遗憾,由于基层没能力没条件,研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多名三峡库区区县文保中心、博物馆负责人也表示,当年抢救性发掘时间紧、任务重,不少文物出土后就直接移交给地方,区县没能力没条件研究,大部分文物只能堆放在库房。不仅如此,当年抢救发掘出的最具价值的三峡文化旗帜,也已鲜为人知甚至销声匿迹。如,中坝文化遗址是国际认可的世界最早制盐遗址,被誉为“大地史书”,名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则是我国重要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二者由于长期研究提炼不足,如今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