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诗词大会易混淆的两句诗,是李白杜甫不
2024/1/26 来源:不详01前言
有两句诗在几季诗词大会出现,它耳熟能详,然而总会让选手混淆。现在考考你,看你能不能正确回答。1问:“星垂平野阔”的下一句是?A.月涌大江流B.江入大荒流2问:“江入大荒流”的前一句是?A.山随平野尽B.星垂平野阔正确答案请看下文分解。这四句诗,两两相似,一首来自李白,一首来自杜甫。单看这几句诗,不仅字面相似,意象与意境都很相似,难怪让人容易混淆。但是,两首诗所呈现出来的却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风貌与人生际遇。02理想满怀的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一联,它来自李白的诗作《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诗人了,其生平前面多有介绍就不再赘述。可参考前文:读诗|李白杜甫的20岁: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和杜甫谁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在《李白杜甫的20岁》一文中,曾经谈过李白少有才名,20岁左右游历成都,再次拜谒李邕,然而没有得到重视,愤而留下《上李邕》表明自己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后的他继续在成都一带游历,增长见识也寻找机会。大概二十四五岁时,李白出蜀,这首诗便是此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告诉我们李白离开巴蜀来到了楚地的荆门远游。我们可以想见:意气风发,自诩大鹏的年轻英俊小伙李白,此时正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长江两岸山清水秀,崇山峻岭,江水滔滔。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江汉平原,视野逐渐开阔,这是不同于巴蜀的风景;这是屈原故里,有着不同于巴蜀人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着船前行进入江汉平原,崇山峻岭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视野极度开阔。浩荡的长江奔涌向前,消失在荒原尽头的天边。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壮阔的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从广阔的视角白描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让读者也跟着诗人感受到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峰一点点地消失,视野不断扩大,无边无际的平原上江水向着天边奔腾而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的美感,仿佛是航拍的山水纪录片片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江面云雾生发,水汽蒸腾,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着眼于江上不同时段景色的变化,同样显得大气磅礴。“月下飞天镜”,水天相接,互相映衬,大概是是月夜之景。“云生结海楼”,江上雾气升腾,变幻莫测,大概是白昼所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它流出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送我远赴万里之外,是家乡、家人对游子的依恋与不舍。其实,这是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巴蜀与楚地虽然有长江联系,两地民众能“共饮一江水”,但这毕竟是远游。初次离别,李白怎能不无限留恋故乡与亲人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我万里远行,浓重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言有尽而思无穷。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或者说是动态的影视片段,“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随着尽头推移,新的景象在你面前徐徐放映。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无边无际的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入”字则带着强烈的嵌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表现了诗人即将融入此地的心情。从这两句与全诗来看,二十四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游历,来到了文化氛围浓厚的屈原故国,内心满是激动,理想满怀。尤其是在李邕那里碰壁之后,他更加渴望一番新的天地,一些新的际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以感受到诗人进入另一番与巴蜀不同之景所表现出的豁然开朗的一种欣喜,感受大鹏他内心如同奔涌的长江般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李白,一个满怀理想信念的李白,一个渴望在新天地做出新成就的李白!03孤独无依的杜甫
若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首诗里的青年李白充满进取之心,那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首诗里呈现的就是一个无所依凭的孤独老人杜甫。且来看原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便是说的漂泊不定。诗的前四句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江面孤独地停泊着。第三、四句写远景:漫天星光低垂,平野广阔;月光照耀江面,倒影水中,随波涛翻涌,随大江东流。诗的后四句是“书怀”,即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成都的生活应当是杜甫中老年时光中难得的安定生活,当时杜甫离开成都是迫于无奈。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年)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53岁的杜甫在成都无生活来源,也没有多少知己好友,便决意离蜀东下。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大概就是这途中所作。船走走停停,某一夜晚夜宿在江面上,他看到两岸的微风吹动细草,也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天高地阔,江水远流。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但是联系前面的“危樯独夜舟”和后面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看,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表现出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这广阔的天地更加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在古诗里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春日的美好景物映衬离别之愁绪、伤悲!杜甫大体上是一个纯儒家的诗人,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修齐治平”,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有才华从不得重用。因此他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声名竟因文章而得,这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从中感受出诗人心中的不平与不得志的不满。生活上居无定所,不能安定;政治上失意落寞,不得重用,所以政治上他也是漂泊无依的。最后他说,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大概就是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四处乱飞沙鸥罢了。读来满是孤独、落寞、痛苦,真是字字血泪,感人至深。如果和他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合在一起读,更是让人忍不住心生酸楚,泪流满面。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壮阔的天地江水这宏大的景物与渺小孤独的夜船与诗人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孤独飘零老杜形象。这是一个失意的杜甫,一个四处漂泊的杜甫,一个孤独落寞的杜甫!如果喜欢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