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营养课堂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冬至吃饺子传

2023/5/2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12月22日迎冬至节气,冬至吃什么?饺子是冬至大部分家庭的主食,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说起冬至吃饺子,河南人十有八九能抛出一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但是,除了纪念医圣,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古时期,冬至曾经是一年的开端。冬至吃饺子是有由来和传说的哦。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小木棍敲出的冬至日

多年前的一天,周公在洛阳玩小棍,时间久了,他发现小木棍的影子每天都不一样长。于是,他根据影子的长短,敲定了冬至日和夏至日。所以说,在二十四节气里,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定出来的。

当然,小棍只是戏称。周公测日影的工具叫做“土圭”,是一根8尺的标杆。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有13.5尺,是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天。这天之后,日影一天比一天短,天气也开始回暖了。

那个时期跟自然科学离着十万八千里,谁也不晓得这是为啥。但是,天气回暖、草木萌发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代表了一轮新生命的开始,值得纪念一下。

于是,在周朝的历法中,正月是夏历(我们现在的农历)的十一月。所以,日影最长的冬至,成为了新一年的开始,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元旦。

从周到秦,这个习惯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再次采用夏历(农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这也就是说,在上古时期,人们过冬至,其实等于过新年。

汉代冬至和新年分开后,被称为“小年”,即是为了提醒人们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也表示冬至尚有重要地位。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冬至吃一口饺子就分开了天地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大吃国,古人过冬至吃啥?

吃饺子呗!

关于饺子的起源,民间最为喜闻乐道的版本是:张仲景为了给人驱寒治病,发明了“娇耳汤”。这是个美好的故事,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村的唐墓、重庆市忠县的三国古墓、山东滕州春秋墓葬中都发现了饺子。所以,从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饺子源于我国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但是,饺子以前并不叫饺子,而是馄饨。在北方,饺子和馄饨不是一回事,而南方则保留了这种称呼。

回到开始的话题,冬至为啥吃饺子。国外学者李约瑟在著作《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指出:“浑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

《山海经》里盘古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天和地混沌一片,像一个鸡蛋一样,盘古就在鸡蛋里面”(“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后来,盘古从混沌中出来,才分开了天地,创造了这个新世界。

不管是方的馄饨皮儿,还是圆的饺子皮儿,裹上馅儿,都象征着混沌天地一团包的格局。

冬至的最初的意义,是一年的开始,白昼开始变长,有天地重开、万物初萌的特殊意味。所以在这一天,咬破馄饨便开辟一道新天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它的食用重要性不在于果腹充饥,而是一种庄严神圣的添福添寿添吉祥的仪式。

如果将这些过程和讲究看作一个完整的仪式,吃馄饨(饺子)显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及传说:饺子背后故事

“馄饨”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曹魏人编的一本字典里。再后来的文献中,它的名称一变再变,其中的原因很羞羞……

宋朝,馄饨被称为“角子”和“角儿”,《东京梦华录》里说开封夜市曾经有一家卖“水晶角儿”的。当然,馄饨这个称呼还有。随便翻翻古人写的诗,很多人提到过冬至吃馄饨,但是我非常不明白,为啥他们爱吃鸭肉馅儿的。比如:

鸭肉馄饨看土俗,糯丸麻汁阻家乡。

争似梢工留口吃,秀州城外鸭馄饨。

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

“角子”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明代,《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就说潘金莲苦等西门庆时“又做了一笼裹馅肉角儿,等西门庆来吃”。此处的“角儿”无疑是指肉蒸饺了。

也正是这些名称,让我们恰也发现了饺子的意义世界。这也大概是饺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一直处于高位的原因之所在吧。

说到冬至,那可是中国民俗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节气,素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一家人吃饺子、堆雪人……冬至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每当吃上了冬至的饺子,盼了一年的春节也就离着不远了。

赵兴力小时候生活在北京的一条胡同里。他说,那会儿住胡同的孩子是“想冬至又怕冬至,冬至来了看落日”,“这话怎么说呢?想冬至是因为那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白天开始逐渐变长,预示离着春节、春天更近了”。

那为什么又要“怕冬至”?赵兴力解释,冬至一到,马上数九寒天就跟着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大家伙儿都得棉袄、棉裤、棉鞋、棉帽捂得严严实实,行动起来非常不方便。

资料图:西安市民冬至日扶老携幼吃饺子,欢乐过“冬节”。马智峰摄

“冬至一到,入冬时烧的取暖炉子也要理一下烟筒里的煤灰,就怕突然刮个东南风倒烟。”赵兴力还记得,那时候自己家住的是北房,半夜父母起夜都要咳嗽一下或拍一下四个兄弟姐妹,“就是怕被煤气熏着”。

当然,对儿时的赵兴力来说,最大的乐趣是冬至能混上一顿饺子。他还记得,馅是父亲夏天在院子里种的大南瓜做成的,加点儿肉,等着饺子煮好了,把盛着老北京酸菜的坛子打开,那则是父亲入冬时节就做好的,“夹出来放在碗里,放上三合油就饺子吃,别提多美了”。

“赶上冬至下雪,还能堆雪人打雪仗。回想起来,那时冬至虽然冷,但还是很惬意。”赵兴力笑着说。

与赵兴力一样,阿龙也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在他的记忆中,冬至最大的记忆就是饺子,“小时候条件没有现在好,能吃顿饺子就挺好了”。

资料图:12月21日,中国北京,一些市民在餐馆里品尝热腾腾的饺子。当天是农历冬至,中国北方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中新社发侯宇摄

当然,儿时的阿龙最高兴的还是一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时候。他说,那时候冬天新鲜蔬菜很少,家家户户几乎都储存大白菜,堆在院子或房檐下背阴的地方,再拿破棉被盖上;冬至这天,一说晚上要吃饺子了,他就早早的爬起来,在大人的指挥下帮着剥白菜,准备和馅。

“记得一大家人坐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直到饺子下锅,那叫一个开心。”阿龙说,有时候家里还给拿一个火盆烧点儿炭,烤白薯吃,“也是其乐融融”。

别看都是饺子,但是手巧的大人孩子,能够“变”出很多花样。80后孙琳菲说,记得姥姥的手特别巧,“那时一到冬至,姥姥就带着我包饺子。她的手特别巧,能把饺子捏出小刺猬的样子,作为我帮忙的奖励”。

“三五岁的时候,姥姥会分给我一个面团,我自己捏出各种饺子的造型;再大点儿,还给我置办一个小擀面杖,那时年纪小,我擀的皮歪歪扭扭,包好的饺子也就歪歪扭扭。最后,这些我亲手做的‘残次品’饺子和小刺猬饺子会单独给我煮,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别有一番风味。”孙琳菲挺认真地说,“长大后我热爱美食,跟小时候姥姥教我包饺子的经历分不开”。

资料图:冬至来临之际,众多小朋友聚集西安博物院体验包饺子的过程,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阿琳娜摄

的确,对很多北方的孩子来说,吃饺子是冬至这天最深刻的记忆。但对于家在上海的90后吴复来说,冬至却有着不一样的吃食。

“对现在的上海人来说,对节气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