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田淘出致富金
2023/5/11 来源:不详如何治疗白癜风呢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通讯员向利
“你看这片柑橘,已经开始挂果了!”8月8日,巴东县官渡口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孔凡林与二组橘农向海涛一起,在烈日下查看移栽两年的柑橘苗。
8月正是橘苗生长的关键期,为保障橘苗存活率,该村柑橘产业领头人孔凡林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督促橘农对橘苗进行管护。
“我种了多亩柑橘,等全部挂果后,每年至少有50万元的收益,马虎不得!”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橘苗,向海涛心里盘算着。
向海涛原本在巴东县城经营一家水果店,受疫情影响,不得不返乡另谋出路。恰逢村中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他便拿出全部积蓄流转了多亩土地发展柑橘产业。
“当时水果生意不好做,看到孔书记带领大家发展柑橘产业,势头还不错,我就决定跟着他一起发展柑橘产业。”向海涛回忆道。
大坪村逐步形成规模化柑橘园。
大坪村之前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除了镇上统一分配的帮扶资金外,无其他收入来源。村民多以打鱼、务工为生,村中农田、果园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年7月,官渡口镇政府组织村干部、橘农代表到四川忠县全国柑橘示范区参观,考察队成员被眼前现代化、集约式的果园震撼。在这里,市场主体引领规模发展、“基地+农户”的联作模式让考察团眼前一亮。
小柑橘能不能成大气候,忠县样板橘园给出了答案。考察结束后,孔凡林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立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约定前期支付租金、务工工资,后期农户可参与分红。村干部也纷纷带头,每个干部先种亩柑橘示范田。
从年1月1日起,长江全面进入10年禁捕期,紧邻长江的大坪村第一时间进入“禁捕模式”。10余名渔民被迫上岸转产,向仕柏便是其中之一。“能捕得到鱼,不一定种得出粮食。”下了渔船,拿起锄头,向仕柏不知何去何从。
向仕柏一天天不知所措的样子,孔凡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找到向仕柏,鼓励他跟着村里一起发展柑橘产业。
没有技术怎么办?孔凡林上门打气:“你只管栽,我帮你负责技术服务、跑销售。”向仕柏决定赌上一把,筹借资金60万元,通过承包、租赁土地等形式,建起亩柑橘园。孔凡林也没有食言,经常聘请技术员上门指导。
就这样,通过挨家挨户动员,孔凡林把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多亩荒田进行集中流转,再转给市场主体统一经营,村集体按照每年每亩50元的标准获取土地流转收益,实现“产业带村民致富,村民助推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用作升级改造产业基础设施”的良性循环。
孔凡林与村民一起查看柑橘苗长势。
经过数年发展,如今,大坪村柑橘产业面积达亩,拥有3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5户、家庭农场2个、专业合作社3个、农民技术员11名。引进了伦晚、椪柑、九月红、夏橙、爱媛38、早熟蜜橘等优良柑橘品种,形成了“春有伦晚、夏有五月红、秋有爱媛、冬有纽荷尔”的四季有鲜橙的产业带格局。村里还新建机耕路11.5公里、单轨米、灌溉池立方米、滴灌管网0亩、防草布亩、太阳能灭蚊灯90盏等配套设施,为山区柑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橘园改造、品种改良、生草栽培,年,大坪村实现挂果面积达亩,产值万元。预计年底,挂果面积可达亩,可实现产值万元。到年全部进入丰产期后,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到8.14万元,成功将柑橘个体种植变成产业园种植,完成从荒田中淘金的历史性改革。
“一路走来,乡亲们从不理解到甘心追随,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心酸,但只要能带着乡亲们致富,一切都是值得的。”望着一片片荒山变成果园,孔凡林内心感慨万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