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中国手绘出来是什么样子
2023/3/28 来源:不详《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
绘本,写实的也好、天马行空想象的也罢,对于当下的90后、00后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但如果是放在20世纪初呢?今天,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要力荐的这部大作就用超过幅手绘,真实还原了整整年的中国古建筑、文物、古迹乃至风俗。从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到西南内陆的云贵川,以及如今的重庆,它都有所涉足,原样重现。大家不妨来找找自己家乡年前的模样。
这部《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出自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亚洲建筑研究的先驱性人物伊东忠太之手。这位已故的建筑史学大家一生都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此前光是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就有《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和《中国北京城建筑》,并在业内享有盛誉。
左三为伊东忠太
伊东忠太来到中国的历访调查是从年4月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次年6月。当时,他自北京起程,途经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进入缅甸,记录了5册野外笔记。本次由现代出版社推出的《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就是对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
伊东忠太当年是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委派前来中国对古建进行学术考察,为日本国内建筑保护和维修提供参考的。在此前提下,整部《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一共有多达余幅的手绘图片,包含了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可以说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书中呈现的云南建筑特色花纹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伊东忠太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其真实性已经达到了为文物修复提供相当重要参考的程度。据介绍,以北京的白云观为例,笔记中表明,他是在年5月28日考察的这座道教祖庭,并在文字记载中讲述了中国的道观与佛教寺院在布局、样式与殿堂各方面的不同之处。最为重要的是,在考察笔记中有一幅伊东忠太手绘的白云观山门图,清朝末年白云观的山门上有“跪讽皇经,祝国浴民,叩天祈雨”的字样,而现代白云观已经没有这些字了。
伊东忠太手绘的白塔等北京名胜构造图
此外,通过《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还可以发现,不光是建筑,山川地理、日常生活、服装头饰都有所涉猎,可以看出伊东忠太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比如在年4月26日北京郊外所见中,他记载了万寿寺附近妇女与儿童的发饰与服装,还非常贴切地将之称为“分头”,这也能看出清朝末年外国学者看待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记者注意到,书中显示,伊东忠太当年进入西南后,将四川的大部分重点区域都走到了,包括了千佛崖(现广元境内)、广元、剑州(现剑阁及梓潼县、江油的一部分)、梓潼、峨眉山等地。而如今的重庆部分,他走过的地方包括当时的重庆府、石宝寨(今忠县)、夔州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