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蜀中荔枝哪家好人民资讯

2022/9/17 来源:不详

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9052322.html

许永强/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据考证,杨贵妃所食荔枝并非来自遥远的岭南,而是川东。事实上,巴蜀自古即是荔枝的重要产地。晋代左思《蜀都赋》描绘巴蜀的自然环境:“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华阳国志·蜀志》载:僰道县“有荔枝、薑、蒟”,江阳郡“有荔枝、巴菽、桃枝、蒟、给客橙”。巴蜀出产的荔枝,主要分布在沿成都而下的川江两岸,即成都、乐山、宜宾、泸州、重庆、合川、涪陵、忠县、万县等地,呈半月形分布。关于蜀中荔枝哪家 ,历代诗人也争论不休。

川江两岸摘荔枝

荔枝,以前被称为“离支”,离开树体不能长存之意。最早出现荔枝记录的文献《上林赋》,即出自西汉成都人司马相如之手。东汉文学家王逸对荔枝推崇备至,其《荔枝赋》可谓我国文学史上 篇专咏荔枝的辞赋,赞叹荔枝“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味道“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南北朝的刘霁也在《咏荔枝诗》中称赞荔枝味美:“叔师贵其珍,武仲称其美。良由自远致,含滋不留齿。”到了唐朝,文人对荔枝的好奇、吟咏达到了高潮。

提到成都荔枝,首推唐代张籍的《成都曲》:“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描绘了唐初成都荔枝成熟的景象。而卢纶在《送从舅成都县承广归蜀》一诗中也说“晚程椒瘴热,野饭荔枝阴”。张籍和卢纶的诗虽盛赞成都的荔枝,但陆游认为他们并没有到过成都,并未亲眼所见。真正到过成都并亲见成都荔枝的,当属北宋时期的薛田和宋祁。

大中祥符末年(年),薛田任益州(今成都)转运使。在成都,薛田的一大 绩是向朝廷建议设立交子务、发行官交子。其长诗《成都书事百韵》以字写成都的药市花市、书业酒业、蜀锦名品,展现了成都的繁荣,其中“月季冒霜秋肯挫,荔枝冲瘴夏宜然”写的就是成都荔枝。

嘉祐元年(年)八月,文学家宋祁自定州移知益州。其《避暑江渎祠池》云:“烟稠芰荷叶,霞热荔支房。”说明当年成都城南锦江侧的江渎池就栽种有荔枝。其《益部方物略记》又说:“隈枝生邛州山谷中,枝高丈馀,枝修弱,花白,实似荔枝,肉 ,甘可食。”邛州即今天成都邛崃一带。

而在唐朝女诗人薛涛看来,成都虽产荔枝,但还是嘉州(今乐山)的更好吃。《忆荔枝》:“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她对嘉州荔枝赞不绝口,嘉州刺史薛能也作《荔枝》诗附和:“果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虽然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清代才子、四川罗江县人李调元曾任广东学 ,他品尝了岭南的荔枝,却认为不及嘉州荔枝味道鲜美,“一生饱食岭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

苏轼、苏辙兄弟出生在眉山,自然对嘉州荔枝非常了解。苏辙也是嘉州荔枝的坚定拥趸:“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当时嘉州荔枝遍布城内城郊,以凌云山、老霄顶山麓最盛。陆游说:“一见荔枝熟,凌云安乐皆盛处。”安乐园就在老霄顶下。因是名特产,荔枝也成了嘉州百姓的负担。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载:“每岁,宪司专之。”“宪司”即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兼管农桑,凌云山荔枝便为其专营。犍为县令吴中复作诗三章以怜悯嘉州民而荔枝居其:“莫爱荔枝红,岁作嘉州孽。”明代,嘉州荔枝成为蜀王贡品。王士桢诗云:“侧生一树会江门,水递年年进大藩。”嘉州荔枝每年通过岷江船运往成都以供蜀王,清人刘署由此联想到了杨贵妃的故事:“何事湾名尚荔枝,红尘一骑恨交驰。自从进御华清后,冷落江边人未知。”(《荔枝湾》)

大多数入蜀诗人认为,蜀中荔枝品质 的是戎、泸二州。《舆地纪胜》云:“蜀中荔枝,泸、叙之品为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涪州徒以妃子得名,其实不如泸、叙。”清代卢元昌《杜诗阐》云:“荔支生于泸戎者为佳。”荆玉陛则用“春尽金沙古渡头,荔枝香欲满戎州”来赞誉戎州(今宜宾)荔枝的独特品质。杜甫携家离开成都,也曾在戎州品尝荔枝:“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白须太守亦何痴

对荔枝情有独钟,咏荔枝最多的非白居易莫属。

元和十三年(年)冬,47岁的白居易被贬忠州(今重庆忠县)。白居易生于杨贵妃死后16年,他生长在北方,无缘见到荔枝,在忠州任刺史15个月,先后有多首荔枝诗。白居易不仅在自家庭院栽种荔枝:“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他还鼓励当地百姓普遍种植荔枝,“欲知州近远,阶前摘荔枝”。

忠州城有一酒楼,名西楼,白居易称之为荔枝楼,并写有《荔枝楼对酒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 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身在荔乡荔枝楼,独自品荔饮酒的情景,令人好不羡慕。元朝诗人汪元量经三峡入蜀时,曾专程到忠州荔枝楼小憩,但此时的忠州已无荔枝可见,诗人只好感慨:“竟日扬鞭不暂闲,畏途叠叠是青山。西风吹落忠州去,锦绣窠中屋万间。”

远在京城长安的亲友,听闻白居易在忠州大量种植荔枝,纷纷捎信说想观赏、品尝,但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无法千里送荔枝,于是在元和十五年(年)夏,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寄赠京城亲友解馋,并亲自为之作序:“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 ,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写荔枝的专文。

光启二年(年)秋,因避乱入蜀的晚唐巨擘郑谷来到涪州(今重庆涪陵区),也对荔枝一见钟情:“二京曾见画图中,数本芳菲色不同。孤棹今来巴徼外,一枝烟雨思无穷。夜郎城近含香瘴,杜宇巢低起暝风。肠断渝泸霜霰薄,不教叶似灞陵红。”(《荔枝树》)“平昔谁相爱,骊山遇贵妃。枉教生处远,愁见摘来稀。晚夺红霞色,晴欺瘴日威。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荔枝》)

史书记载杨贵妃“嗜荔枝”,但未提所食荔枝来自何处。《鹤林玉露》说,“唐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谓泸戎产也。”但《舆地纪胜》说,“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谓此。”宋蔡襄《荔枝谱》、吴曾《能改斋漫录》等著述中也谈及此妃子园,苏东坡《荔枝叹》称“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均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涪州。南宋时期,涪州荔枝已呈现衰落迹象,陆游到涪州感叹“不见荔枝空远游”,宋翰称涪州“荔枝妃子圃,不复曩时输”。

荔枝还复入长安

《新唐书·杨贵妃传》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当年为了“千里送荔枝”,多少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为了保持进贡荔枝的新鲜,当地官员会采取一些保鲜措施,比如竹筒贮藏法,用新砍竹筒盛放荔枝,密封后外裹湿泥,但由于路途太远,荔枝保鲜期短,三日而味变,并没有多大的保鲜效果。而在唐以前,进贡的荔枝多为“干货”或“荔枝煎”等。《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元和年间,戎州的贡物为“荔枝煎四斗”,“荔枝煎”类似福州的“蜜煎”,剥皮、笮浆,只留荔枝果肉蜜煮,只有皇帝、后宫嫔妃以及大臣才有可能品尝到费尽心力进贡的少数鲜荔枝。

如果说杨贵妃启蒙了人们对荔枝的认识,激发了诗人对荔枝的浪漫诗情,那么荔枝也成为后代文人对历史反思的切入点。入蜀前,文人对荔枝或许只是好奇,对荔枝之美味也只是想象,而一旦入蜀亲见实物,品尝了“天上味”,更意识到为保持荔枝果实鲜美,千里迢迢运送到长安之艰难,所耗竭的民财人力之巨大,进而反思弊 ,讽谏当世和后人。

大历元年(年),身在夔州(今奉节)的杜甫作《解闷十二首》,后四首诗对劳民伤财的弊 进行了鞭挞和反思:“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唐玄宗、杨贵妃虽卒,但从蜀中驰送荔枝到长安之 并没有废除,唐玄宗若是看到后人还在贡奉荔枝,应该会悲叹不已吧?荔枝送到长安后,色香味俱变,已非佳品,杨贵妃应该心知肚明,可为何不体谅民情仍驰送不止?翠瓜、碧李、赤梨、葡萄与荔枝同样在枝蔓上生长,滋味也不错,并更容易得到,却为何偏要舍近求远,不远千里送荔枝呢?荔枝本生长于偏远地区,不在皇宫中种植,但为了满足杨贵妃之需要,不惜劳民伤财,飞驿宫中装满玉壶,大量人才却被朝廷闲置老死沟壑,这样本末倒置,劳民害物。四首诗层层推进,矛头直指玄宗,激愤之中透露出诗圣的忧民忧国之情。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05-:00:00:一骑红尘妃子笑蜀中荔枝哪家好/enpproperty本文来源:成都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