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互动丨头条大赛第12季丨罗涌三星
2022/9/3 来源:不详三星半月刀背梁
罗涌
在渝东南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一个三星乡,在建乡之前,叫“三星半月”。民间传说,在三星老场上,有一个半月形大水田,伴生着三座相对凸起的山堡,分别为水星、土星、火星,于是便有了一个如诗一般的名字。
三星原属丰都德建乡辖地,年划给石柱,同年七月,设立三星乡。建乡时间虽然短暂,但三星是一块美丽富饶之地,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历史文化沉淀厚重。
银渣场
在与丰都县交界的大小风门区域,有着绵延数十公里的炉渣堆积场,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字叫“重庆冶锌遗址群”。银渣,实为铅锌矿冶炼炉渣,古代人对银和铅锌外观分辨不清,难免混淆。在这片开阔的炉渣场上,有一个地方被重点保护起来,称“老银厂”。
清末民初石柱土家诗人秦淮月在《丁酉三月十五日奉委偕河汛弁(花城)赴各团散赈是夕宿老厂坪寺谒宝王作》中有这样的诗句:“寒烟拥路拨不开,白日如在黑夜过。忽然宽敞见平沙,知是昔年银渣和。颓罐败瓦拥成堆,春草不生春无奈。”丁酉年为年,可见在一百二十多年前清朝晚期,诗人便将铅锌矿冶炼炉渣称为“银渣”。
三星乡银渣场,面积庞大,堆码厚实,表面风蚀呈黑褐色,刨开仍可见红黄灰白等不同颜色炉渣。渣场上少有树木,多为野草。走在宽阔的炉渣场上,自然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产生对渣场历史的遥想与探究。
大小风门
诗人秦淮月在《马武团防局送知事刘晴川先生(鸿钰)还署》(八)写道:“途中定苦客衣单,密雪严霜野戍寒。两处风门嗟举趾,满天星月叹传餐。”本诗词中写到的大小风门,人烟稀少,山路难行,风寒地冻,人迹罕至。
大风门,门大风小,小风门,门小风大。大小风门是一高一低两个相对的山垭口,是三星半月场到都会乡的必经之地,最高海拔米,常年刮大风。进入小风门,大风呼啸,人站立不稳。
在大小风门山顶上,建设了多台风力发电机,如一排排一簇簇的大风车。无论晴天雾海,这些风车不停旋转,构成茫茫群山上一道道耀眼风景。
大小风门之间,原来有个一口潭,潭水很深,四季不干涸,视为神潭。每逢干旱年,附近山民有到潭中轻拂三下的习俗,祈风调雨顺,所以又称“三拂潭”。传说潭中有银秤杆、金秤砣,被人挖走了银秤杆,此后不再显灵。明清时期,潭里堆满银渣,此后,潭水不积,人畜通行无阻。
铅锌古道
三星乡的铅锌古道,东达彭水郁山镇,西至忠县洋渡,成为铅锌矿的重要运输线。因为铅锌矿与银子扯上关系,所以运输铅锌矿的路便一度繁华。
因为现代化交通的兴建,古道早已废弃。有个叫青冈嘴的地方,一段原本在密林中的路,被清理出来,铲掉泥土,路面青石铺就,阶梯清晰。这是一段陡坡路,相传爬坡的人到了这里,便要在树下长长地歇一口气。有的路,就是在岩石上凿出来的,称“手爬岩”,十分险峻。
“青冈嘴”是古代彭水到石柱的一道关隘。明清时,大风门上的铅锌矿,运往长江边上的洋渡冶炼精加工,青冈嘴为必经之地。青冈嘴也是原五斗乡、三树乡与三星半月交通的要道。
繁华的交通线,负重前行的土家人经年累月地踩踏,石头上便留下了脚印和打杵印,越陡的地方,脚印越深,有的脚印深达三寸。只有沿着脚印爬坡,才省力,才稍显轻松。
那些显眼的深深的足印,就是铅锌古道上商贸辉煌历史的见证。踏上这条路,仿佛还能听到背脚子沉重的喘息,还能感知土家族先辈负重远行的艰辛。
公路修通后,大部分的古道被公路或修建公路时的滚石所毁,只留下了这段三百来米的路淹没在斑竹松柏丛中,也淹没在历史长河。
巴人崖棺
土家族来源于古代巴人,其丧葬习俗为崖棺葬,这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据刘建平先生《龙河的记忆》记载,三星乡有崖棺群五处。
青口石。位于三星乡观音村促进组青口岩,为宋代崖棺,共十五穴。墩墩崖。位于三星乡观音村促进组墩墩岩,共计七穴,棺木无存。孙家园。位于三星乡三树村龙井组孙家园,共计十二穴,为宋代崖棺。大石堰。位于三星乡石星村华阳组大石堰,共计四穴,墓内扰乱,石质风化。玉皇殿。位于三星乡雷庄村新华组玉皇殿,共计六十五穴,宋代崖棺。
这些龛型墓凿于岩壁之上,又称为“仙人洞”。传说古代为“蛇死人蜕皮”,人老了就钻进石穴,蜕皮重生。但蜕皮过程很痛苦,遂变成“人死蛇蜕皮”。
崖棺有的状如蜂窝,有学者便称其为“土家五溪蛮雕刻艺术品”。崖棺在石柱境内有两千穴,三星有一百零三穴。崖棺的发现,表明三星这块土地上,原本就是巴人及其后裔繁衍生息之地,历史悠久。
刀背梁
年,一位老板修了一条毛路,想将大风门炉渣再次冶炼,提取铅锌矿。上山之后路分两边,一边通向大小风门,一边向六塘方向。修路的老板,没能如愿开发这炉渣,是因为这些炉渣变成了文物。年建风力发电站,连通了六塘和三星,公路海拔一千六百多米,因为建在一道梁子上,两边壁立千仞。奇特的修路方式,引起过往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