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宣传语或出自明代
2025/5/4 来源:不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山东提出“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宣传口号,“山水圣人”成为山东主要文旅资源和品牌的概括。
一般认为,“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说法出自于清末任湖南学政的山东利津人岳镇南,当时他和来自于江南的同僚打趣对联时所说,上联是“千山千水千才子”,岳镇南对的下联是:“一山一水一圣人”。
其实早在年前明代,山东就有“山水圣人”之说,这在灵岩寺有碑为证。
灵岩寺钟鼓楼南有一块《施财之记》碑,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时间;这是一块民间碑刻,记录的是当时河南归德府商丘县的一些善男信女登泰山烧香后到灵岩寺随喜施财之事。碑文中说:“尝谓天下之山而泰岳其宗,天下之水而东海其会,天下之人而孔子其圣,山东则兼有之,此自古山水人物之最……故曰登泰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里的“一山”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一圣人”指的是曲阜的孔子,“一水”则指的是东海。而近代关于“水”的解释不一,出现了“多解”,出现了“黄河”“趵突泉”等解释。
然而,黄河全长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山东是“入海口”。黄河确实流经山东不假,但仅是9省区之一,非山东独有。也许是认识到“一山一水一圣人”借用到山东旅游业不准确,近年关于山东文旅资源有了相对准确的“公益广告词”:“泰山从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从这里入海。”
施财之记碑位于钟鼓楼南第二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旅游,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国民旅游还没有兴起,以入境旅游为主。如果从当时的旅游路线来说,‘一水’指的是济南的趵突泉。
但是,明朝的“一水”指的山东周边的渤海和黄海。在山东流传着“于阁老”的故事传说就是个例证。
于慎行,平阴人,是明万历皇帝的老师,曾任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人称于阁老。他在朝做官,而家眷一直在乡下老家。有一年春天,于夫人去京城看望丈夫,于夫人到京后,同僚的夫人的为于夫人接风洗尘。席间,有人问于夫人,山东有什么?于夫人答:有山,又问还有什么?于夫人答:有水,那位贵妇人暗想有山有水还用问吗,又问:还有什么?于夫人答:有人。众夫人哄堂大笑,心想于阁老的夫人是个乡下佬,什么也不懂。恰巧于慎行不在场,于是众人岔开话题不再难为她了。事后夫人向于慎行谈起这件事,内疚的很,为丈夫丢了人。于慎行听罢说没有什么,你的回答正合我意,这样吧,我写首小诗,备上礼物,你明天回拜她们,并要她们写一首和诗。说罢题诗一首,诗曰:"泰山岩岩,海水泱泱,文有孔孟,武有孙姜((孙指孙子和孙膑,姜指姜太公)。”山东山、水、人物天下第一。
那些贵妇人读了诗才明白,于夫人所指有山有水有人的含义,那就是山东的山水人物绝非一般,从此再也不敢小看阁老夫人了,至于和诗,她们一首也没写出来。后来這首诗被挂在金銮殿里,据说历经几代皇帝,一直到清朝末年,仍无人写出和诗。当然,这可能是野史逸闻,但也证明明朝的“一水”指的是大海,只是后来演变为黄河、趵突泉了,表述也更加准确了。
2
灵岩寺“四绝之首”称号始自北宋
中国寺庙古刹在中国佛教协会登记在册的目前有约二万座,其中翘楚者有四座,史称“域内四绝”,民间称“四大名刹”。
“域内四绝”之称最早出自唐代地理图志《十道图》。唐贞观元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图》是根据各州府造送的地图而编制的全国分区地图,并附有各地自然、行政区划、经济、人口、官员、疆域、政治等方面的数据和文字说明,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十道图》是元和八年()宰相李吉甫主持编制的,宋代以后失传,关于其中“四绝”的说法,后人是间接从北宋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王逵《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中获知的。
北魏至宋代济南曾称“齐州”,“景德”是宋真宗年号。张公亮于庆历三年()任长清县尉,至和二年()作《齐州景德灵岩寺记》,文中写道:“唐相李吉甫纂《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合兹寺为‘四绝’。”北宋嘉祐五年(),时任尚书工部郎中的王逵撰《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自白马来东土,建寺院者几乎百千万所,则示形出相以化人者,非不多矣。其间烜赫中夏,辉映诸蓝,得四绝之伟者,则有荆之玉泉、润之栖霞、台之国清,洎兹灵岩是也。”
蔡安持题诗碑位于灵岩寺方丈院外南墙东侧
《十道图》中将台州(浙江天台)国清寺、齐州(山东长清)灵岩寺、润州(江苏南京)栖霞寺、荆州(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域中四绝”。从李吉甫的游历来看,曾被外放明州(治今浙江鄞州)长史,后起复为忠州(治今重庆忠县)刺史,历任柳州(治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刺史,出镇过淮南(治今江苏扬州),与四座寺庙位置基本是吻合的,李吉甫通过任职和外放期间极有可能亲自游历了这四座古刹,所以其著作以及“域中四绝”的称谓也算是实至名归。
“四绝”之“绝”可简要地理解为“最好的”。《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认为“绝”有四种意义:高倚青山,俯临寒泉,是“地望之绝”;回廊大殿,层楼峻塔,是“庄严之绝”;千里辐辏,男女日至,是“供施之绝”;表动内寂,洞澈正觉,是“精进之绝”。
今人特别是山东人在文章里常把灵岩寺称作“四绝之首”。根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碑刻并不能得出这一论断,即使另外三寺的前后顺序依《元和十道图》所列,灵岩寺在第一、在中间、在最后,还是难以判定。
在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东侧墙上的宋代《蔡安持题诗碑》首提灵岩寺为四绝之首。“四绝之中处最先,山围宫殿锁云烟。当年鹤驭归何处,世上犹传锡杖泉。元祐壬申十月中浣,雎阳蔡安持资中题。”北宋蔡安持重和元年任官兵部侍郎,宋元祐七年(年)十月,蔡安持游览灵岩寺后,留诗两首。
由此可见,灵岩寺在唐代为域内四绝之一,到了宋代才开始称作四大名刹之首(四绝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