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水上公交船太有爱了,船家开直播
2025/4/20 来源:不详作者:玄圭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哎哟,哎嗨哟……”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网友都会刷到一些以《凉州词》为背景音乐的短视频。视频记录的是重庆市忠县长江段最后一艘乡间客轮——“渝忠客”每日的行程:日复一日的出航返航,乡村留守老人进城卖菜的琐碎日常。
为何在不缺新闻热点的这个时代,它能火了将近一年还热度不减?我们带大家去看一看……
01最平常也最温暖的一天早上6点20分,重庆忠县洋渡镇码头,一望无际的江面上,唯一的客轮“渝忠客”静静停泊在岸边。天空下起小雨,薄雾萦绕在江边。
不远处走来一群人,走在最前面的是船长秦大益,他身后跟着老母亲、儿子小秦和表弟勤哥。不一会儿,售票员曹利芳也匆匆走来,她的身后跟着丈夫和大儿子涛涛。
6点30分,小秦和涛涛打开手机开始直播。“呜”的一声汽笛,秦大益双手将舵盘转得飞起,两个发动机操纵杆一前一后,稳稳地掌握着船头转向,然后快速又精准地对着江边一人多宽的石板路贴了过去。男人们跳下船,曹利芳和秦母来到船头搀扶老人,接过对方的担子和菜篮,让他们安全上船。
老人们走进船舱,找好位子坐下来,曹利芳开始给大家发早餐。“不够吃再跟我要啊,嬢嬢!”“馒头要小口吃,小心别噎着,胡叔叔。”曹利芳笑着叮咛。
有老人举起一张纸币,提醒曹利芳别忘卖票。“今天的船票,有位爱心大哥已经替你们买啦!”“太感谢了!”老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馒头和稀饭,双手合十,对着小秦手上的手机镜头连声道谢。
从洋渡镇到忠县西山码头,“渝忠客”沿途停靠4个站点:渔洞、乌杨、康家沱和胖子沱。
上午8点30分,接完最后一站的乘客后,船舱外已满满当当。红的水蜜桃、绿的大西瓜、紫红的李子、颗粒饱满的糯玉米、红绿相间的小米椒……这些颜色鲜丽的农作物一如被打翻了的调色盘,在直播的镜头里赏心悦目。
江风温柔,细雨霏霏,早上9点,“渝忠客”准时停靠在终点站西山码头。下了船,就是多级台阶,这也是菜农的临时卖菜点。
过去一个多月里,天气晴朗,来码头边买菜的人很多,大家的菜很快一卖而空。但今天的雨下得大,只有零星几位顾客。小秦在直播间吆喝:“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快来西山码头!今天的豇豆又嫩又便宜,李子和水蜜桃再过几天就要下市了!”涛涛也开始嚷嚷:“糯玉米两元钱一斤,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啦!”
时针指向10点,雨越下越大,好多老人还没开张。大家一合计,决定带他们去菜市场。“不能让老人们把菜挑回去。”秦大益的自言自语,引起了直播间几名粉丝的注意。“那位头戴白头巾的老爷爷的小葱和豇豆,我全都要了。麻烦船长帮我买了送给环卫工人。”“‘爱笑阿姨’的玉米,我全包了,麻烦送到福利院或学校。”
下午2点多,菜农们满满的担子、背篓空了,雨也终于停了。2点30分,汽笛声再次响起,“渝忠客”准时返航。“叔叔、嬢嬢,有位好心姐姐帮你们买了返航的船票。”曹利芳顿了顿,接着说,“还有位爱心大哥,给咱们买了热腾腾的午餐!”
“谢谢船长!”“谢谢曹妹儿!”疲惫不堪的老人们突然来了精神。江水滔滔,秦大益的思绪回到了多年前……
02最后的“水上公交船”今年45岁的秦大益出生在忠县洋渡镇渔洞村,家里三代都是长江上的船长。爷爷开过纤夫拉拽的客船,父亲曾驾驶最初级的机动船。18岁那年,秦大益考了“船长证”,开始靠开船养家。
洋渡镇紧邻长江,在陆上交通不便利的时代,水运是当地人出行的主要方式。沿江而居的人口上万,高峰时节,每天往返洋渡镇至忠县的客轮有10艘30多个班次,春运期间更是从早到晚滚动发班。虽然很辛苦,但秦大益靠开船养活了父母、妻子和一对儿女。
42岁的曹利芳是湖北人,婚后一直和丈夫在外打工。年,因为大儿子即将上初中,婆婆的身体也大不如前,曹利芳结束打工生活回到洋渡镇。得知秦大益想买船经营还差钱,曹利芳决定与他合作。就这样,两人各出40万元合伙买下一艘旧客轮,包下忠县至洋渡镇的航线。
秦大益开船,曹利芳包揽售票、验票和保洁等船务工作。当时的客轮名都是随意取,秦大益就用自己的网名给客轮取名为“一哥号”。后来海事部门进行统一规范,“一哥号”改成了“渝忠客”。
买下这条船后,秦大益和曹利芳都花光了积蓄。为了更快把本钱赚回来,他们天天早出晚归,往返两三趟,其间的辛苦自不待言,但那时水路生意好,几乎每趟都满员。
好景不长,年年底,经过洋渡镇的沿江高速公路通车。去县城的陆路由原来的多公里缩短为40多公里,坐船进城要两个小时,而坐客车只要50分钟。生意一天不如一天,鼎盛时期,这条航线有10艘客轮,但是到年3月时,“渝忠客”成了最后一艘乡间客轮。平时有二三十位乘客,但下雨天,乘客只有个位数。
是坚持还是放弃?秦大益和曹利芳都犹豫了。
秦大益开了26年船,“我对长江有很深厚的感情,不干这个,我还能干什么?”洋渡镇盛产蔬菜,自从江上有船以来,沿江群众就有种菜进城售卖的习惯。客车容不下撮箕、背篓、箩筐和大量蔬菜,更不允许带活禽。
另外,不少群众沿江而居,坐客车要走很远的路还得转车,停在家门口的船更方便。进城卖菜的多是60岁至80多岁的老人,船票比汽车票便宜三分之一,他们哪里舍得坐客车?如果航线停运,种了大半辈子菜的老人,就要失去唯一的收入来源。
当时,曹利芳的小儿子马上就要读高三,公婆也70多岁了,“我必须留在家里照顾老小,但附近又找不到工作。”
短暂的犹豫后,两人达成了一致:“渝忠客”继续运营。
为节约开支,他们将班次从原来的每天两趟减为一趟。春季和冬季是清晨7点出发,夏天和秋天则是6点30分启程。上午9点之前抵达县城,下午2点30分原路返回。每到周日,住在江边的孩子要坐船回县城上学,秦大益就会在到达终点站后,立即空船返航去接孩子们,“站站都停,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上船。”
年6月初,秦大益的儿子小秦大学毕业后回家小住。他跟着父亲跑船,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6月22日,小秦拍下客轮从起航到停靠的全部过程。每次靠岸,秦大益和曹利芳都会下船,搀扶老人上船或接过他们的担子和背篓;船至终点,他们又会帮老人把东西搬下去。
小秦将2个多小时的视频素材剪辑成3分钟的短视频,于6月24日发布在了父亲的个人抖音号“一哥”上,感性的他配上了这样一段文字:“洋渡镇至忠县水上公交船。几两碎银苦中求,忙忙碌碌几时休。”背景音乐则选了父亲最喜欢的歌曲《凉州词》:“寒沙茫茫风打边,劲草低头丘连绵,月儿空照千里酒,抬头遥望北飞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二天早上醒来,小秦发现这条视频有6万多点赞,近个评论,多次转发。
“渝忠客”火了,粉丝激增,纷纷开始催更,说这样的场景超级治愈,最抚凡人心。原打算去重庆找工作的小秦,决定在船上再待一段时间。“我会坚持拍视频,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