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经典唐诗,颇具禅理,一生最好的修行都
2024/9/19 来源:不详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要做到这般境界很难。唯有不断修行,方可接近。
修行,修的就是心。心宽了,事就简单了;心窄了,事就棘手了。
四首经典唐诗,颇具禅理,一诗一感悟,人活一世心态非常重要。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在世人眼中,孟浩然布衣终身,和那些位列朝堂的人相比,似乎没多大贡献。
可是,李白爱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诗仙甘愿作他的迷弟,在他眼中,孟夫子对人真诚,才华盖天,超凡脱俗。
诗佛王维,亲自为他画像,更向皇帝力举,奈何他选错了诗,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断送了仕途。
诗圣杜甫,“清诗句句尽堪传”。
七绝圣手王昌龄前来拜访他,他拖着病体舍命陪君子,也在所不惜。
他没有做官,但天下人尽皆知。在世人的眼中,他是如此美好的存在。
为何?只因他活出了自己,而且活得很干净。
就如同这首诗中的义上人一般。
义公为了修习佛法,参禅礼佛,把房子建在了空灵幽静的深林之中,
禅房外面,孤峰耸立,台阶前,沟壑纵横。
夕阳西下,风停雨住,落日的余晖光芒万丈。洒在庭院里,一片清新明净的翠绿色。
莲,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看到它就想到义公,他纤尘不染的心境,和莲花一样高雅圣洁。
人经历过风吹雨打,一路走来,保持干净实属不易,一尘不染是对其最好的肯定。
干净,除了外表的得体整洁以外,更多的是看淡一切的从容和磊落。越是干净,越能面对人生的波澜起伏;越是干净,即使深陷淤泥中,也能保持一份体面。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接下来的日子,愿你洁净如莲,如明月清风,保持初心,永远澄澈。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佛王维,孩童时期就在母亲帮助下修习佛理,这为他以后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地养成和一心归隐的人生志向有着重大影响。
不到而立之年,他便隐居淇上,只不过这个时候,家中母亲年事已高,弟弟和妹妹年龄尚小,不得不再次出山,以求生计。
安史之乱爆发,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磨难,终于看透世事,看淡名利。虽然当时他的官越做越大,可心却离官场越来越远,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人生的最后一年,他终于实现了彻底归隐,哪怕,时间很短。
早在中年就有一颗向佛的心,直到晚年这个梦想才彻底实现,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
每当兴致来时,独自一人在山中信步漫游,沉醉在山林野趣、花鸟鱼虫之间。
时常沿着蜿蜒曲折的溪流朔流而上,寻找水之源头,每当走到尽头,无路可走时,索性停下来,席地而坐,看那天空云卷云舒。
有时候,也会遇到砍柴的老者,和他谈笑忘记了归家的时间。
读完全诗,一位随性洒脱、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觉得前方无路可走,不妨静下心来,多看看,多想想,纵然世事难料,也不要忘记笑看风云。
种桃杏
唐·白居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白居易,老家太原,出生在新郑,童年和少年生活在安徽符离。父亲虽然也有官职在身,可在白居易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是艰辛。
好在,符离有他的青梅竹马和挚爱——湘灵。母亲为了他的前途着想,硬生生地拆散了这对鸳鸯,这成了白居易一生的意难平。
初入朝堂的他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为秤砣,行事公正客观,眼里揉不得沙子。
命运的转折是在年,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人残忍杀害,惊动朝野,他主张缉拿凶手却被扣上了越职言事的罪名。
还有他的母亲坠井而亡,他的一些诗作里有“赏花”和“新井”字样,被扣上了不孝的罪名。
二罪并罚,被贬九江,任司马。司马本就是一个闲职,从此,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地转变。
那位写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为民发声的白居易变成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修身养性的白居易。正应了那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年后,也就是年,白居易离开九江,历经千辛万苦,于次年来到了重庆忠县任刺史。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时。
可以说,在别人的眼中,他从天堂跌入了地狱。一路走来,尝尽人间心酸,可他并没有消极颓废下去,反而“既来之,则安之”,豁达通透可见一斑。
无论身处天涯还是海角,只要内心安宁平静,他乡也是故乡。
和故乡隔着千山万水,谁还能唱出家乡的歌曲?离开京城已经数年,那繁华的面貌早已经忘却。
我身处忠州,那就以三年为期,在东坡种上桃树和杏树,静等花期。(顺便说一句,白居易还是古典园林的奠基者之一,这里就不详细论述。)
有一种人,可以治国平天下,也可以手把锄头当农夫。白居易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经历过常人没有见识过的繁华,也耐得住他人无法忍受的寂寞。
看淡得失,活在当下,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照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的一生很苦。童年,父亲早逝,扶柩回家,吃了很多苦。到了老家,寄人篱下,小小年纪就抄书舂米补贴家用,好在,表舅崔戎待他和亲儿子一样,给他孤苦的人生带来些许慰藉。
因一手好文,受到令狐楚赏识,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变。好的一面是因他进士及第,不好的一面是得罪了晚唐最大的两股势力——牛李,深陷党争无法自拔,一辈子郁郁不得志。
人生最大的安慰就是娶妻王宴媄,奈何为了生存,聚少离多,且妻子早逝,对他打击非常大。
年,他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地邀请,入川任节度使幕僚。在这里,他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他自己说:“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
李商隐去世后,凤翔的信徒,在为智玄大师立像时,也为李商隐造了尊手持拂尘的塑像,立在智玄大师的旁边,了却了他人生最后的心愿。
人生的最后,他终于和自己和解了。
我不认为苦难值得称颂,是人,又有谁愿意拥有苦难呢?毕竟,这违反了人性。
可当苦难来临之时,是束手就擒?任其摆布?还是想办法化解?
不妨试试这个办法: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把它放在浩瀚的宇宙中,你就会发现,在这般时空中,比你我更厉害的大人物也不过是沧海一粒,何况我们这些为了生存的普通人。
世间万物皆是微尘,爱与恨也就不足挂齿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短短10个字,蕴含大智慧,受益匪浅。
—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