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考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的影响分析
2024/7/30 来源:不详紫外线光疗仪的作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nu8iv7r/引言
由于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农村金融成为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资源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信贷紧缩,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严重不足,农村金融制度在现代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尽管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类有所增加,但受商业利益冲击,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农村网点在农村积极吸收存款,并通过行内资金转移和在城市的营业网点,将资金通过信贷和购买证券等途径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村信贷投入增幅趋于减少。其中,贷存比通常是观察资金流失是否严重的一个重要指标。
经在重庆的个案调查表明,~年,重庆市县域金融机构贷存比从76.23%下降到58.6%;县域金融机构的贷存比与全市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相比,从12.45个百分点扩大到17.81个百分点。
如果剔除农村信用社在县域信贷投放增加的因素,其他金融机构在县域信贷萎缩的现象更加明显。进一步考察三峡库区,发现农村资金流失尤为严重。据重庆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年,三峡库区核心淹没的12个区县中,绝大多数区县金融机构贷存比存在明显下降趋势。
相比之下,只有武隆县最高,贷存比平均为.05%;涪陵区次之,贷存比平均为86.90%;其余区县贷存比均在70%以下,开县、云阳、忠县在40%以下。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信用基础好,银行愿意放贷,贷存比就高一些。贷存比较低的区县说明,其存款资金并没有被投资项目所吸引,而是通过银行体系和其他途径外流到其他地区。
进一步从全国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存贷差还是负数,说明还有城市资金流向农村支持“三农”发展。但是自年开始,农村存贷差就由负数转为正数,并从年的.55亿元迅速扩张到年的.95亿元。农村贷存比从年的.16%逐渐下降到年的69.29%,年又回升到82.36%。
当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储蓄,输送到城市以及国有企业部门,而不是回馈农村经济的时候,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系统性负投资”。我国农村金融系统性负投资现象非常明显。从经验数据来看,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从农村地区吸走大量资金,但并没有以同样的比例向农村地区贷款,从而使得农业、农村和农民成为城市和工业金融资源和金融剩余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统计,年以来,各类金融机构索取农村金融剩余累计达多亿元。近几年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剩余索取每年平均约亿元。目前中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7万亿元,其中70%来自农村基层,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村金融资源“抽水机”。
据相关估计可知,农村金融市场每年约有4万亿元左右的资金流入城市。这种农村地区资金净流出的“虹吸”效应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融资的真空,农村金融信贷紧缩,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也有相当的规模,但金融机构出于规模经营和利润最大化行事的“嫌贫爱富”的本性,这些农村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国家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的贷款等大型项目,而迫切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却处于金融放贷紧缩状态。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农村资金的外流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农村金融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在国家长期的偏向城市、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不管是金融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不能满足我国“三农”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农业银行由于其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性质相悖,所以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热情低下,在基层设立的网点缩减,从业人员也不断减少。
虽然近年又开始重视农村的金融业务,面向“三农”的产品创新力度和信贷投放规模有所加大,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累放额的25.9%,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累放额的38%,余额达到1.2亿元。
但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仍然较小,支农力量仍然薄弱。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金融功能相对单一,虽然近年积极拓展支农领域,但力度仍不够。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由于强烈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其金融业务偏爱收益相对较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其有限的金融资源难以满足广大中小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
邮政储蓄银行近年的储蓄资产务已突破2万亿元,但庞大的储蓄资产中涉农金额还不足亿元,支农力量不够。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组织的迅速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正规金融支农力度的不足,但是数量有限,贷款规模额度不大,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足。
至于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和农村抵押担保等金融服务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完善,不良贷款率高,拨备充足率不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高利贷、非法集资有抬头之势。
从现实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率来看,目前,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约占农村资金需求总量的25%,70%左右的农村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或者只能通过民间金融渠道得以满足。
据统计,当前,中国农户借款行为的60.96%是与民间借贷主体之间发生的,农户借贷行为的93.95%是在亲戚、邻居和朋友之间进行的。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贷款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难也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成长提供了市场条件和发展机会。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4倍。
温铁军等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共15个省份24个市县的一些村庄进行的个案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发生率达到了85%。据估计,仅在浙江温州,地下金融的规模就已达到亿元人民币之巨。有研究甚至认为,中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实质上不是农村信用社,而是非正规金融。
所以,对农民来说,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农村金融市场,这正是由于正规农村金融市场萎缩造成的。虽然农村非正规金融已成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市场机制主导下的随意性、自发性、盲目性和非规范性是十分突出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
农村金融未能有效发挥对农村经济应有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民以食为天,农业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有13多亿人口,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农业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
再从农业信贷与农业GDP的协调性角度来看。
改革开放前,金融部门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3%左右,在年以后迅速下降到两位数以下。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但农业信贷投入与农业GDP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然不协调。
年以来,农业贷款占全国信贷规模的比重大致为2.9%~5.9%。如在年,农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1.3%,而农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仅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总额的5.6%,而这一数据在年进一步下滑。在现行农村金融制度下,我国金融对农业的资金支持与农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相差甚远。
伴随着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在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下,科技、管理、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的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仍然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进展缓慢,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产品加工水平总体不高,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仅占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间的比例仅为1.1: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4:1。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年丰有余”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农产品供求总体偏紧,部分农产品供求明显失衡,稳定农产品物价,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
结语因此,针对农村金融资金外流严重的现象,亟须建立农村金融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和农村,充分调动其支持“三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