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投降,关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个受人尊
2023/2/23 来源:不详关羽和于禁当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问题,需要多找几个版本才能摸清其规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诸如吕布、甘宁等这样主动跳槽的“叛将”。只是从“被迫”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成为“降将”之后,如何才能获得对手的尊敬。
三国时期,投降后受到优待的: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睿、张郃、姜维、罗宪、孟达。又可区分,明显被困逃不了组:关、辽、严、潘。本势力弱鸡无可奈何组:黄、庞、郃、姜、罗、孟。于禁则属于第1类。
但了解第2类的被俘事迹,亦能帮助我们从侧面印证规律,丰富投靠技巧。譬如:黄权和庞林。正是刘备乱来,导致负责江北防务的他俩成为了孤军。被曹、吴两大重兵集团所围,冲不出去。因此没辙,又不愿意向东吴屈膝,只好双双北投。
这两人在原先集团的地位就很高,黄权是刘备的镇北将军,四川阆中人,益州土豪;庞林则是庞统的亲弟弟,时任荆州从事,或为荆州大族的代言性人物。曹操吸纳这样的人给予优待,也确有政治上的考量。
张郃。众所周知,为郭图构陷,在袁绍那里被整得很惨。最后被逼无奈,只好投了曹操。属于“你待我不仁休怪我不义”的类型。到曹老板这边反而得到重用,不断成长,终成了一代名将。
姜维。与张郃类似,从小就是爱国青年,任军事参谋期间主动建言献策·。但大敌当前,顶头上司司马遵不思保家卫国,反而搞“办公室权谋”。穷途末路之际,小甜姜只好投向武侯怀抱,虽有些曲折,总算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罗宪。本是学文出身(老师还是带路代表:谯周),后又成长为一员猛将。刘禅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在家伤伤心心哭了3天,结果遇上东吴来收编。罗宪说:我不可能在同一天投降两次,敢问贵军番号多少?又或是痛恨盟友的落井下石。
宣布只向曹魏投降。面对陆抗、步协组成的东吴晚期最强阵容,以及5、6万吴军的围攻,余自嵬然不动,枯守白帝城近半年,终于等到了“中央军”的到来。后来,罗宪在魏晋两朝皆受重用。晋灭吴时,亦出力颇多,生生出了一口恶气。
孟达。一半是自己作,对内被刘封欺凌值得同情,可对外不听关羽号令。里子面子都没了,只好卷铺盖走人。值得一提的是,孟达的户籍在司隶,其父为凉州刺史孟佗,也就是讨好十常侍,斗酒搏凉州的那位。
因此,孟氏在中央也算是有名有姓的大户人家。降魏期间,曹丕为了恶心刘备,对他颇为重用。孟达自己也与夏侯尚、桓阶等有不错的私交。因此,他和张郃的情况有些类同。综上,本势力弱鸡被逼无奈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事情搞砸了责任不在我,或者是领导自己掉链子。其二,领导不要我了,还要把我往死里整,我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其三,该负的责我已经负了。如姜维前期血拼诸葛亮,罗宪后期死扛东吴。连孟达也敢打刘封,可见之前被欺负得有多惨。
然后就是被困跑不了组。潘睿,武陵人氏,蒋琬的表弟。是刘备荆州班底的潜力明星。关羽被害后,在家闭门痛哭。后面孙权来了,又是牵手又是温言安慰的,遂降。日后在东吴官拜太常,亦受到江东上下的尊重。这明显就是武装力量被灭了,本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奈之若何?
张辽。耳熟能详的事迹,也就不再啰嗦了。吕布兵败被俘,文远亦步亦趋随之。这个没啥可说的,老大自己都在求饶求宽恕,我也顺带一起改庭换户吧。
严颜。重庆忠县人。从老严头身上,你能看到益州人独有的豪气与诙谐。被张飞生擒后,劝降。老头马上开怼:老子重庆崽儿,从来只有断头将军,没得投降将军得。于是张飞毛了,暴跳如雷:行,你牛啤!左右,拉出去,砍啦砍啦。
严颜昂首阔步就往外走,顺带还咕哝一句:“何为怒邪?”(潜台词:砍就砍嘛!冒啥子火嘛,宝搓搓的)。这下可把张飞逗乐了,又上前去把人拽了回来,亲手释放,接着好酒好肉款待,遂降。这便是不怕死,临死靠战术碎嘴带来的好处。
关羽。事迹无人不知。但或许大家都没有留意,二爷的投降堪称古今第一人。在刘备不知生死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曹老板,立下足够的功劳并得知刘备所在后,又转而回归。来去皆随本心。硬是把”投降“改成了”借调,”降将“改成了”客居“。
啥功劳?两军阵前,当着几万人的面,把对方主将的脑袋砍下来了。——《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也就是:视若无睹的下马、换刀、枭首、打包、上马,再悠哉悠哉得回营。
你试试,自己从个阿根廷球迷里面,找出梅西并捅他一刀。论爱岗敬业水平,有一说一。当时曹营里有哪1个能做到这一点。试想,如果当初关羽选择守义而自裁。官渡之战时,曹操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得死多少人,付出多大的代价?
综上,被困逃不了组:首先,老大作死,我未参与主谋,至多一个从犯。其次,本质上还得不怕死,就没想要活,爱杀不杀。最后,旧主生死未卜,我选择投降,是为了报答你待我的恩情。待报答完毕,我要去哪儿谁也拦不住。
因此,综合以上2种情况,我们能发现如下相同点。如果你不幸被俘,想要活命,甚至是有尊严的活命:一、不是战败的主要负责人。二、为了挽回失败,你曾做过无可挑剔的努力。三、不怕死。
拿情况与于禁差不多的严颜来说,严颜是力战被擒,没死在沙场上纯属运气。在面对张飞的威胁恐吓时,没怂。张飞劝降,嘲讽。张飞要杀,转身就走。一系列的言行,尽到了一个臣子对主公的名节。
哪怕以后再遇见刘璋,也可问心无愧。随后张飞亲手松绑,表明的是张飞的态度(赦免)。那么从此时开始,事情则进入另外一个层面。因为严颜对刘璋的忠诚已经得到了检验。
张辽投降时,吕布已经选择屈膝。此时的张辽实质上是自由身。他当然可以像高顺那样为吕布死节,但吕布亦无资格再向张辽要求什么。只不过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张辽最后选择了更有前途的投曹罢了。
关羽则是脱离了普遍意义上的投降,体现的是江湖儿女般的快意恩仇。如果把关羽和曹操比作是武林人物,那就比较清晰了。关二侠被曹教主等一众围捕,曹教主不仅饶了他性命,还一直施以礼遇。于大义上,二侠对教主是颇为不齿的。
但处小节,关某行走江湖,过不了的,无非一个“情”字而已。于是,顺手替曹教主灭了袁帮主手下的颜长老,解曹教主之危局。在厘清了这番纠葛之后,关某拂手而去,寻他的义兄去了。这本当是发生在侠义道上的事情,就偏偏发生在历史之中,跃然与陈寿这位惜字如金的史官笔下。关云长,真神人也!
与以上三位比较。于禁主要犯了三个大忌。其一,作为支援部队的主将,不仅没有发挥一丁点作用,还使军队陷入了全军覆没的境地。属于战役失败的主要负责人。丝毫不值得同情。不说投降了,仅仅是作战失利也配上军事法庭。
其二,《于禁传》:羽乘大船就攻禁,禁遂降。和严颜的“城破生擒”是有区别的。啥区别?非力战不敌,而仅仅是看见关羽的大船靠近了,在还未交战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威逼,琢磨片刻,遂降,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的过程。
与之相比,面对生死抉择,严颜是迎面而上,所以才得到大家的尊重。哪怕他遇到的是像张飞这样的暴脾气。一个火气上来就敢抽人的主,你知道硬气之后的结果到底是啥?没有那句碎嘴卖萌,或许那个弯张飞就转不过来。
在昂首走向刑场的那一刻,严老头就已经死过一次了。之后,是张飞给他的新生。相较于张飞,关羽算是有规律可循的一类。可即便是这样,于禁还是怂了。面对一次忠诚度的考验,他连赌一把的勇气也没有。至于同样是不怂,庞德为何被杀。私以为,那不过是他在刻意挑衅罢了。
对于于禁来说,曹老板待他不薄,是五子里唯一封假节钺的。或许比不上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但比起庞德区区一个亭侯,食三百户的杂号将军,他的表现实在太过拉跨。事实上,曹操也确实值得他为之死节。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说,或许除死无大事。好死不如赖着活。但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长命百岁并不是一个人值得追求的。当你身处一群轻死重诺、以名垂青史为志的人之间,“以苟活而不是殉节”来作为人生注脚,实在是令人遗憾。
即使是放到现代,一个世受国恩、又处相应级别的领导干部。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也是没有资格用普通老百姓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样。因为那样的标准实在是太低。吕布待张辽如众人,张辽以众人的标准来报吕布。
刘备待关羽如国士,关羽则以隐忍之后的回归作答。刘璋一手提拔了严颜,严颜以死节回报。曹操30年来待于禁的厚意,确实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