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市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EOD项
2024/10/18 来源:不详.市场分析
.1全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1.1总体市场需求趋势
1.追求回归成为旅游潮流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等“城市病”的存在,让城市人向往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乡村、回归心灵,放飞心情,释放压力。
2.健康成为旅游关键词
对美、爱、健康和财富的追求是人的四大基本需求。目前,我国75%的都市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为健康而旅游逐渐成为都市人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要求旅游地提供改善身心的服务,包括无公害食品、营养、食疗、陶冶性情、精神放松和调解、运动健身及美容等。
.体验深度化要求渐增
现代人往往将旅游作为一种时尚,要求旅游过程中真正做到一种人生体验,对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体验性、参与性要求越来越高。
4.慢节奏旅游日渐兴起
随着旅游方式的渐趋成熟和理性,慢游逐渐兴起。游客更倾向于在一个目的地做长时间停留,注重从深度旅游中体验度假休闲的乐趣。
.1.1总体市场需求趋势
1.乡村旅游市场
现状随着国家城乡统筹战略的推进,近几年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人们缓解压力、调节状态、体验自然的地方,并且迎合了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及旅游趋势。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的调查表明,周末游客在乡村休闲中人均消费约-00元,其中用于购买旅游商品的消费占1/。
2.养老市场
从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目前已满足老龄化核心指标,-年,老龄人口总数将从2亿上升至2.5亿,占比将由15%左右增加至17.17%。到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71亿,占总人口的25.%,年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群体也造就了潜在的巨大市场。据民政部测算,由于老年人口发展速度过快,到年我国的老年市场需求是多亿,现在仅满足基本需求就有亿左右。目前我国老年产业还很滞后,市场存在着许多空白,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生态旅游市场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现代的人们更追求能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缅怀人文历史,使身体和心灵都能得到升华的旅游,生态旅游正成为旅游的热点与时尚。规划区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正满足了人们的生态体验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空间巨大。
4.康养旅游市场
康养旅游是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动健康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打造“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综合性康养项目,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捷径。规划区为国家级生态康养度假区,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康养旅游的首选地。
.2某直辖市旅游市场分析
.2.1旅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测算,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和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5.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和15.%。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11万人次,增长6.1%。
表.1年某直辖市市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表
数据来源:《年某直辖市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2假日旅游持续火爆
“春节”“国庆”两个长假和“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小长假,全市共接待游客.95万人次,占全年接待游客总量的24.2%;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5.%。
表.2年节假日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表
数据来源:《年某直辖市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图-1年长假和小长假旅游接待情况
.2.入境旅游稳中有升
年,通过持续扩大“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宣传,创新开展五大区域市场推广,新增7个境外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多措并举加大对客源地国家(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推介,着力打造某直辖市文化旅游“国际会客厅”,有力助推了某直辖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在全国入境旅游增长2.9%的大环境下,我市入境旅游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倍以上。据统计,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其中:港澳台游客.41万人次,增长5.1%,占入境游客的42.9%;亚洲16.6万人次,增长9.6%,占入境游客的.2%;美洲4.6万人次,下降0.7%,占入境游客的8.%;欧洲0.67万人次,下降.8%,占入境游客的7.5%;大洋洲8.96万人次,增长5.4%,占入境游客的2.2%;非洲1.4万人次,下降6.4%,占入境游客的0.%;其他22.91万人次,增长20.2%,占入境游客的5.6%。
.2.4旅游市场持续回暖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据初步统计测算,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48万人次,同比恢复64.5%;A级景区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恢复59.6%;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同比恢复95.2%,占全市GDP比重.9%。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86万人次,同比增长7.2%;A级景区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9.0%;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09亿元,增速为9.9%,占全市GDP比重.9%。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后疫情时代中国人最想去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某直辖市位居第一,某直辖市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万州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1万州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年,某区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保持增长趋势,年均增速分别是24.88%、.27%;年全区接待游客.56万人次,同比恢复71.79%,实现旅游收入95.7亿元,同比恢复6.42%。到年,某区文化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达家,A级景区达1家,全区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量常年保持渝东北第一位。
..2万州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万州将以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运用“大文化、大旅游”发展思维,进一步打好“三峡牌”,依托万州地处三峡区域中心和长江三峡区域交通优势,形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周边区县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和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快构建“中心集散、文旅融合、串点成线”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好三峡旅游牌,建设区域旅游枢纽城市,建成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力争到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突破5%。
.4项目区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苎溪河片区位于万州三峡平湖旅游区,文化旅游发展基础雄厚。高峡出平湖,平湖看万州,万州城依水而生,靠水而兴,临水而发,形成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山水中”的独特城市风貌,三峡平湖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之一,是典型的山水相依、湖城相融的城市型旅游区。万州三峡平湖旅游区总面积为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达.万平方米,内有西山钟楼、西山公园、十七码头、南门口广场、音乐广场、红砂碛、南滨公园、三生有幸广场、樱花渡体育公园等重要景观,这些景观集旅游休闲、音乐艺术、餐饮娱乐、体育健身等为一体,承载着万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风情。加快苎溪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EOD项目推进,推进冰雪世界、国潮水街、医药研学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万州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
4.建设规模及内容
本项目包括苎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苎溪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苎溪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苎溪河沿线三峡平湖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工程、苎溪河北岸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共5项工程,具体建设内容为:
1.苎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
何家岩污水处理厂。新建何家岩污水厂处理规模(近期).0万m/d,尾水排水标准为一级A标(二级处理)。苎溪河疏浚项目。疏浚区域总面积8.0万m2,疏浚方量44万m。河道水面垃圾清理,含打捞、垃圾处理t。苎溪河污水截排项目。新建高粱三清村污水处理系统;新建DN接户管约2.km,DN00接户管约.0km,DN截污干管约1.5km,DN截污干管约.0km,DN截污干管约4.4km。
2.苎溪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生态河道修复项目。修建生态维护面积约24万m2,种植沉水植物18.08万m2,浮叶植物6.80万m2,挺水植物.76万m2。生态护岸项目。新建生态护岸22.9万m2,现状护岸提升改造24.5万m2,草皮护坡11.5万m2,护岸整治全长15.74km。生态绿化项目。实施绿化种植面积为m2(不含护岸绿化),新建生态浮岛四个,总面积0m2、拦沙坝加固1项。
.苎溪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与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湿地公园。修建湿地公园2处。环湖景观步道。新建环湖景观步道设置在高程m以下斜坡段,宽2.5m~6m,全长1.5km,面积4.5万m2。亲水栈桥。新建栈桥1处。万安大桥灯饰项目。围绕万安大桥暗转既有照明功能,打造兼有艺术装饰和美化环境功能的户外照明1处。天子路至北滨路连接路。道路长约2.5km,标准路幅宽20m,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0km/h。天仙湖大桥。新建桥梁长约m,桥宽27m,采用预应力连续刚构形式,完善管网、照明等设施。其他休闲设施。新建智慧旅游公厕5个;路面硬质铺装m2;户外运动基地5处、城市景观阳台5处;配套垃圾箱套、景观长椅个;照明设施80处。
4.苎溪河沿线三峡平湖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工程
冰雪世界商业综合体。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0m2,包括冰雪奇缘休闲娱乐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特色商业街、相关设备等。国潮水街文创基地。占地面积27亩,建筑面积0m2,包括文创展销、特色商业、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万州码头文化展示区。占地面积29亩,建筑面积5m2,包括万州民俗风情街、游艇俱乐部、码头文化展示馆、水上拓展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苎溪河沿岸城市更新项目。完成沿线城市“微改造+精提升”0m2,推进沿线城市停车场改造、公厕改造、景观改造,解决“停车难、如厕难、风貌乱”等城市病。
5.苎溪河北岸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工程
医药研学教育基地。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00m2,包括综合办公楼、科技研发中心、科普教育中心、产品展销中心、中医体验馆、生态停车场等;乡村民宿集聚区项目。改造民房栋;打造五彩梯田景观1处;配套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长生河沿岸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改造建筑风貌5m2、门户景观0m2;新建入户便道10km、健身步道25km;配套垃圾收运设施50套;土壤改良修复40万m2、山洪沟整治15km等。特色农产品展销基地。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15m2,包括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中心、农产品冷链仓储基地、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会展中心等。
表4.1主要工程量表
5.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5.1建设地址
本项目地址位于某区某河流域区域,即:下游段起于万安大桥,上游段分别沿长生河止于天子湖大坝,沿苎溪河止于沪蓉高速上跨桥)。
图5-1项目建设地址图
5.2建设条件
5.2.1地理位置某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部位,地处某直辖市市东部、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理坐标介于东经°52′22″~°5′25″,北纬0°24′25″~1°14′58″之间,全区幅员.8km2,辖52个镇乡街道,是某直辖市市人口最多、移民任务最重、城市体量最大、管理单元最多的区县,为某直辖市第二大城市。某区东与云阳相连,南邻石柱和湖北利川,西连梁平、忠县,北倚开县和四川省开江县。北有大巴山,东邻巫山,南靠七曜山。
图5-2某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5.2.2自然条件1.气象
勘察区属亚热带山区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偏少,雨量充沛、雨热同步,同时具有春雨较早、夏长多伏旱、多秋雨、冬暖少霜雪、多云雾特点。全年无霜期20天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8.1℃,最低气温-.7℃(年1月6日),最高气温42.1℃(6年8月15日),气温垂直分带显著,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出1℃~℃。
根据万州气象站年以来的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mm,历年最大月降水量.8mm(2年7月),最大日降雨量24.mm(7年7月16日),最长连续降雨16日(2年7月6~21日),最大连续降雨量.7mm。入春以后,降雨量逐渐加强,夏季大雨、暴雨频繁;秋季降雨量与春季接近,但雨日较多而秋雨绵绵,春夏之交多暴雨,日降雨量可达mm以上。年蒸发量5.6mm,夏季占44%,春秋季分别占27%和24%,蒸发量因地而异,一般随高程增加而减少。干燥度0.72,相对湿度81%,以秋季湿度最大、春季相对较干燥、秋季热而闷。区内常年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0.7m/s,最大风速17m/s,多出现在夏季,春季间或出现但历时短暂。
2.水文特征
根据水系划分,苎溪河系长江左岸一级支流,苎溪河流域是三峡库区腹地万州中北部的小流域,为长江上游干流下段左岸的一级支流,苎溪河发源于某区三正镇川兴存响水沟,向东流经高升、李河高粱三镇和沙河、红光、映水、周家坝、太白岩、钟鼓楼六街道办事处,总体流向由西向东于南门口注入长江,全流域.8km2,主河道场0.6km,平均比降8.7‰。流域现状近似长方形,平均长、宽各为24.km,9.42km,支流左岸多于右岸,垂直于干流呈羽状发育。
根据年审定的《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三峡工程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工期分三期建设,分期蓄水位分别为:~7年坝前水位按15m(吴淞高程,下同)常年运用;7~9年坝前水位按m-15m-m(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枯季消落低水位)方式运用;9~年后按坝前水位m-m-m方式运用,年9月后按《三峡(正常运行期)—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年9月)规定运行。
根据《三峡(正常运行期)—葛洲坝水利枢纽梯级调度规程》(年9月),三峡水库调度控制水位按如下原则进行调度:
(1)三峡水利枢纽汛期水位按防洪限制水位.0m控制运行,实时调度时库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上下一定范围内变动。
(2)三峡水利枢纽开始兴利蓄水的时间不早于9月10日。具体蓄水实施计划由中国三峡集团根据每年水文气象预报编制,明确实施条件、控制水位及下泄流量等,报国家防总批准后执行。
()三峡水利枢纽消落期水位调度:
①当三峡水库水位已蓄至.0m,如预报入库流量将超过1m/s,应适当降低库水位运行,避免超土地征收线;
②三峡水库蓄水到.0m后至年底,应尽可能维持高水位运行,实时调度中,可考虑周调节和日调峰需要,在.0m以下留有适当的变幅;
③1月至5月,三峡水库水位在综合考虑航运、发电和水资源、水生态需求的条件下逐步消落。一般情况下,4月末库水位不低于枯水期消落低水位.0m,5月25日不高于.0m。如遇特枯水年份,实施水资源应急调度时,可不受以上水位、流量限制。
④三峡水库汛前应逐步消落库水位,6月10日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根据《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第一篇综合说明》和本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成果。
.地层结构
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勘察区内地表覆盖土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崩坡积层(Q4col+dl)粉质粘土、冲洪积层(Q4al+pl)细砂土组成,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组组成。
现将其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素填土:杂色;不均匀,土体松散,稍湿;主要由碎石及粉质粘土组成,多成散块状,硬质物含量约10~20%;为苎溪河库岸整治时堆填形成,堆填时间0.5~年。
淤泥质黏土:棕褐色、褐黑色为主,由粘粒、粘土矿物及粉砂质组成,流塑~软塑状,湿。干强度高,韧性差,摇震反应一般,含植物根系及腐殖质,稍有臭味,成因为人工填土抛填至河中经水浸泡后沉积形成的淤泥质软土。
拟建生态护岸沿线分布广泛,填土厚度变化大,钻探揭示厚度0.70~7.20m不等。
(2)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
粉质粘土(Q4col+dl):红褐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充填有少量砂泥质角砾,软塑~可塑状,粘性一般,可搓成条状,刀切面稍有光泽,土质均匀性一般,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钻探揭露厚度0.90m~14.00m,该层分布零星,主要分布于场地斜坡之上,层厚差异较大,均匀性较差。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细砂土(Q4col+dl):灰色,松散,饱和。主要成分为石英,次为岩屑,夹有5~0%的卵石,卵石粒径0.5~8cm,多中风化,亚圆形,此外,土中还分布有粉土团块。该层集中分布于苎溪河河床地段,在地质钻孔中有揭露,层厚2.0~4.90m
(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层(J2S)
砂岩(J2S-Ss):灰白色;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组成;中~粗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或短柱状;中风化岩芯完整,敲击声清脆,呈柱状,节长一般在5~40cm,最大节长高达60cm。
泥岩(J2S-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质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偶夹灰绿色砂质条带或团斑;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少量呈短柱状;中风化岩芯较完整,呈柱状,节长一般在5~0cm,最大节长约50cm。根据钻探揭露,拟建生态护岸沿线范围基岩高程埋深于.95~.75m之下,地层时代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为内陆湖泊相沉积。
4.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苎溪河由西向东从场地中心通过,四季常流,但旱季水量少,河床是场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其水位变化受大气降水控制。
(2)地下水
根据场地地层岩性及地下水在含水介质中的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地下水分布在堆积体内,其含水介质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及细砂土中组成。含水介质物质成分、结构、厚度变化以及分布面积等决定了堆积体透水性和含水性弱而不均,地下水向苎溪河排泄,苎溪河为最低侵蚀基准面。场地崩坡积物主要为透水性能差的粉质粘土组成,由于粉质粘土中块碎石分布不均,且粉质粘土隔水性能较好,堆积体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短途径流,在地形低点处排出,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差,富水性极不均一。场地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人工填土及细砂土的孔隙中,主要以接受地表降雨入渗补给,并与苎溪河水具有水力联系。旱季仅有少量上层滞水,含水量弱,无统一地下水位,属上层滞水。洪水季节接受苎溪河湖水的侧向补给,由于补给源迳流途径短,因此水量较丰富,属孔隙潜水。
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赋存于上沙溪庙组基岩浅层风化带中的网状裂隙水及砂岩层间裂隙中,受地形、岩性及构造的控制,隔水层泥岩与含水层砂岩近水平相间相互叠置,岩层表面又被弱透水的堆积土体覆盖,同时,场地地形为斜坡状,致使地下水补给渗入条件差,有利于地表水顺坡径流和排泄,因此,场地基岩裂隙水水量甚微,基岩富水性弱。
()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1)附录-G.0.1场地环境类别划为Ⅲ类。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1)第12.1条判定,结合周边原有建筑腐蚀情况及已有工程经验,本场地地下水和土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
(4)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专业监测预警年报》多年GPS监测数据,大量数据研究及区域监测表明:三峡库区水位骤降时所受的动水压力为正常蓄水位时的1倍,水位骤降工况对库岸的稳定性极为不利,三峡库区水位周期性升降,岸坡水土作用加剧,引起坡体渗流场、应力场的变化,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使得库岸所受的动水压力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自年7月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由低水位上升至高水位或库区水位平稳后,三峡库区变形呈现较缓慢增加趋势;当每年库水位由高水位下降至低水位时,三峡库区变形都有明显加快的趋势。三峡库区水位变化高程按m—m—m运行,本场地覆土厚度普遍较大,土体渗透性较强,库区水位下降时,洪水水位易渗透至库岸斜坡内,在水位变化时存在水头差,从而产生动水压力,降低库岸斜坡的整体稳定性。因此,本工程设计时应考虑库区水位骤降下的动水压力作用。
5.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局部修订版),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5.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某区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4亿元,比上年增长8.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第二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0:28.6:61.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比上年增长8.5%。民营经济增加值6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全区经济总量的55.4%。
6.建设方案
6.1苎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
6.1.1何家岩污水处理厂1.选址要求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6)(版)6.1.1条,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的要求,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1)符合城镇的总体规划和给排水专项规划,尽可能位于规划建成区外;
(2)位于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下游,便于处理后出水回用和安全排放;
()位于城镇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与城镇居住生活区、公共设施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距离;
(4)厂址的选择应以近期为主,结合远期发展,合理征用,并考虑有扩建的余地;
(5)污水处理厂宜设置在地势较低处,便于污水重力自流入厂内,沿途尽量减少设置污水泵站;
(6)厂址标高适宜,不受洪涝灾害影响,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7)厂址宜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拆迁,少占地。满足污水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的需要,减少工程土方量;
(8)厂址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供应,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
2.污水工程规划
以天城大道为界,西侧区域(天子湖区域)排入现状申明坝污水处理厂;东侧区域(龙溪河区域)排入规划的何家岩污水处理厂。何家岩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5.0万m/d,拟近期实施处理规模为.0万m/d。何家岩污水处理厂位置详见下图。
剩余76%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