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六月问道院长谢亚平未来已来,美

2022/11/20 来源:不详

扁平疣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

步入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稍走几步,便能看见一楼大厅悬挂的《饕餮盛宴》。这是一组水彩作品,构图繁复,色彩鲜艳,带来一种繁花似锦的视觉观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谢亚平介绍艺术教育学院毕业生廖泳晰水彩作品《饕餮盛宴》。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饕餮盛宴》成了重庆日报记者今年“开放的六月”观展之行邂逅的首件作品,一旁导览的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教授笑着介绍:“这组作品源自我们学院一位女生的奇思妙想——减肥经历给了她灵感。仔细看,能发现不少小秘密:构图元素来自各类食物,冷暖色调传达着作者对食物的不同情感……脑洞很大,十分有趣。”

不过,在艺术教育学院年毕业生的参展作品中,这组水彩画还只是“前菜”。“我们的艺术教育专业刚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是目前全国高校教育学类艺术教育专业唯一一个获批的国家一流专业。今年毕业展的更大亮点也在于探索性的教育类作品,它们是在美育上升为基本国策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类毕业生们的思考和表达。它们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知识圆融的美育新时代,未来已来,美育无界亦无限。”谢亚平说。

作品

探索多重语境下艺术教育的边界

艺术教育学院毕业展主场在美术馆二楼,主题为“美育∞”。谢亚平表示,“∞本是数学符号,表示无限无穷、无边无界,我们希望借此激发学生对艺术教育在未来扮演的新角色进行思考、探讨。这个未来,意味着艺术进入了全民美育的新时代,意味着美育的对象无穷,场域无界;美育的内容无边,方式无限。”

按学院所属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艺术教育(设计教育)、综合艺术、水彩画四个系科,展览分为四个单元。通过以校本课程、STEAM课程等形式多角度介入学校美育、乡村美育、展馆美育、社区美育等多美育场域,以及创新探究艺术本体,毕业生们在多重语境下不断探索着艺术教育的理念、语言的界限。

▲龙斯云、赵珍的《母城记忆——社区美育工作坊》。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研学课程《母城记忆》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探索。展厅里,这件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代表重庆母城开埠文化、移民文化、水路文化和抗战文化的四条巨幅彩色胶带从一整面墙倾泻下来,“淌”了一地,四色胶带可以被小朋友剪成小胶片,再贴出不同时期重庆建筑的形态,最终呈现渝中半岛的城市天际线变迁……

“《母城记忆》里,艺术的载体和手段突破艺术本身与重庆母城文化知识体系发生关联。学生们按母城四大文化属性将课程设计为四个方向,不但开发了主题研学手册,还引入了寻宝地图活动、桌面戏剧课堂、食塑黏土手工等多元的美育手段,引导小朋友更加了解、热爱家乡,同时也从中探索社区场域的城市之美,让城市与社区的文化通过美育对的形式实现自由生长和自由表达,兼具互动性与趣味性。”谢亚平说。

▲吴怡静的课程设计《拼音真有趣》。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基于三星堆开发的《文化古迹的保护与传承》研学课程,则将新时期美育的触角延伸到了博物馆的儿童美术教育。小朋友可以通过版画印刷、手绘、综合材料拼贴等方式制作三星堆文创,可以通过对三星堆标志性符号元素进行提炼创造出新的视觉符号,以此为基础还能创设出“创意集市”。“这种浸入式的博物馆的儿童美术教育将知识与情景联系起来,也让艺术走出了学校课堂,成功拓展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

▲孟千的博物馆美育研学设计《BacktoArt·回溯艺术》。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罗方帷设计的重庆忠县竹山村《原乡:声音叙事再现》乡村儿童美育工作坊。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另外,基于庞茂琨院长作品开发的研学课程《BacktoArt·回溯艺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传递对老人关爱的概念课程《我的老公主——关爱老人造美计划》、致力于乡村美育探索的重庆忠县竹山村《原乡:声音叙事再现》乡村儿童美育工作坊等作品,都在艺术的本体之上,展现了美育的无限可能。

立场

培养艺术与教育能力兼备的人才

毕业展作品体现了川美艺术教育学院学生的探索,更体现着学院自己的教育探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是全国专业艺术院校中第一批设立的师范系科,承担着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学校的建设任务。去年开始,我们逐渐探索用课程研发作为艺术教育类学生的毕业设计,而今年的毕业展主要就是艺术教育优秀作品的首次集中展现,是探索结下的硕果。”谢亚平说。

她介绍,川美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早在年就开始了,最早叫做美术师范专修科。年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获批重庆市教学团队,年开始承担重庆市高校美育改革和发展实验学校建设任务,年艺术教育专业获批重庆市一流专业。“原本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是是作为艺术教育专业的两个方向进行招生,今年起美术教育专业已经单独获批,相信艺术教育将给基础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探索。”

▲彭怡璇的课程设计《安陶拾忆》。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艺术教育学院致力于以美育人,以艺术技能为优势、教育素养为支撑开展跨学科教学,依托艺术教育研究院、E艺术教育空间、智能艺术教育产品工作室、艺术教育直播间等研究平台,拓展当代美育社会价值,并通过跨域合作、“师生从游”的工作室制改革,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基础艺术教育、博物馆美育、社区美育、乡村美育等实践活动,提供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艺术教育课程研发、艺术研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等优质内容服务支撑,着力培养学生“多样性艺术技能+创造力+教育素养”的复合能力。

▲迟丹琪设计的《我的老公主——关爱老人造美计划》。记者赵欣摄/视觉重庆

“我们拥有专业艺术院校为数不多的授予教育学学位的艺术教育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招收艺术基础零起点的文化课考生,他们将在进校后从头开始接受艺术基础教育。与艺术生相比,这些修读教育学学位的同学文化基础更好,学习能力更强,在大美育背景下这些质素非常重要,因为当今美育对应的不再只是美术技能方面的东西,更重要是创造力培养、创新性激发,国家需要的是兼具艺术与教育能力的复合人才。”谢亚平说。

她强调,这样的艺术教育立场实际上也是“应时代之变”,“新时代的美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并重,放在过去,我们培养美术师范生可能就是对标中小学美术老师,但新时代的美育概念早就不止于此,在社会美育、博物馆美育、社区美育等场域都对新型美育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思考

拥抱“美育无限亦无界”的未来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看到的现实是新美育时代已经怦然而至,我们以前所探讨过的艺术教育的未来,已经到来。”谢亚平说,随着美育上升为国策,尤其是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实施后,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新美育时代下落实美育的最重要途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在她看来,新时代的艺术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艺术滋养心灵,塑造精神品格,提升审美素养,传承优秀文化,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促进个体生命全面成长。“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也许‘美育无界,促知识圆融’的倡导,能更好激发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本质和跨学科属性的新面向。”

具体来说,“美育无界”的关键在于,在今天新的全民美育时代,通过“美育无界”的理念来促进对于知识的综合理解,“是在知识圆融的时代,圆周遍之义,融通和之义,发掘艺术学科的独特价值,以艺术教育推动个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知识网络。不只是艺术知识,更在于对那些在中学阶段没接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同学进行适合他们的艺术训练和培养,再通过他们的知识体系去帮助基础教育阶段孩子建构对创造力和跨学科的新理解。”

“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也是当下艺术教育需要重视的社会因素,谢亚平说,“‘双减’对艺术课程提出了更多要求,艺术课程需要承担更多功能,艺术讲究人民性,我们的学生通过设计课程也更好地认识了社会的真实教育需求。事实上,我们要求学生以课程研发作为毕业设计也正是努力推动学生与社会衔接的题中之意。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展呈现的作品并非空中楼台,都是学生与部分小学、社区进行合作实践后的结果,这样的训练实现了艺术教育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维度的整合,也推动了艺术教育在大美术、大艺术内部的贯通。未来,相信也能促成作为基础教育的学院教育与更为磅礴的社会美育的更好结合。”

开放的六月·问道院长①

庞茂琨:“川”流不息,油画的“自我生成”

开放的六月.问道院长②

焦兴涛:踵事增华,当代雕塑的4种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