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盐天下巫盐,不只是巫溪的盐

2025/5/29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巫盐,注定拥有自己的天下……丫头和爷爷醉意渐浓,渴了以酒代水,醉了继续手舞足蹈。从阁楼到院坝,松枝烧燃的火把拉扯着两个影子一起舞蹈。从两个人到四个人,到一群人,到一群影子。黑色的影子,红色的火把。从河坝,到堤岸,到山上,众多黑色的影子,跟古时的巫师一样。舞蹈,更似一种仪式,祭拜的仪式。自然的馈赠,让万千生灵因盐而生存繁衍,是该祭拜的。仰天长笑以敬畏上天,俯地而泣以敬畏大地,挥动的舞姿,没有固定的动作,也没有固定的乐音,自在逍遥地舞动以敬畏天赐盐泉。前巫后继(摄影:陈勇)在古之三峡,原始先民一共发现了三处自流盐泉,除了本书所讲述的巫溪宁厂宝源山盐泉外,还有两处也得说说。因为“巫盐”,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有巫溪的盐泉。除宝源山盐泉外,一处是重庆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一处是湖北长阳清江盐泉。彭水郁山伏牛山盐泉地处渝东南与湖南、贵州接壤处,《华阳国志·巴志》曰:“汉发县,有盐井”。《太平寰宇记》曰:“彭水县东九十里有盐井一”。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亦载,因郁山镇产盐,明、清曾设“郁山盐课司”。任乃强先生认为汉发县治地就在今天的彭水县郁山镇。关于这郁山盐泉,也有说法认为有了五千多年历史。乌江从贵州高原流经此区,通过一路险滩,至涪陵(枳)入于长江。其支流郁江上游的郁山镇有伏牛山盐泉自山麓涌出,被人类利用甚早(大约稍晚于巫溪盐泉)。早在巴族尚未立国以前,即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的食盐来源。——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括号里面“大约稍晚于巫溪盐泉”的注释,是任乃强标注的,虽没有直接论述其依据,但在后文中又留下了这样的描述:“郁山盐泉的煎煮方法,可能是向巫溪盐泉学来的,或是巫人去教会的。”他还认为,郁山之地曾经就是巫国的一部分,而且在巫国的核心区,先民们已经在巫溪宝源山盐泉和彭水郁山盐泉之间的大山里,开辟出了一条长长的山道,成为两地沟通的纽带。前章说了,对于任乃强的观点,管维良持有异议,他认为,洞庭湖之西的湘西,在其西的黔中之地,都已经进入了伏牛山盐泉的供应范围。谁先谁后,是否有师徒传承关系,都暂无定论,也正是因为这诸多争议,才促使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对盐的思考,也是对起源文化的思考,更是对人类文明发源的思考。庞大的课题,岂是三言两句能够说得清楚。再说说湖北长阳清江盐泉。关于这恩施地区的清江盐水,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注引《荆州记》曰:“今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部都亭。”《通典》卷一百八十七亦曰:“今夷陵郡巴山清江水,一名夷水,一名盐水。”《荆州记》和《通典》所说的只是一个大框架,管维良先生认为:“真正的盐水在今长阳县西,清江河畔‘盐池湿泉’,又名盐水、盐池河、咸池河等,该水水温常年40摄氏度,含盐比重高,古代一直产盐。盐水东下接清江半峡,长十多里,盛产淡水鱼类。”这清江,古称“夷水”,又名“盐水”,是长江中游在湖北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条支流,其名始见于《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皆有记载。清江之先称“夷水”,是因为土家族先民——巴人(白虎夷),故至今被称为土家人的母亲河;而盐水的得名,则定然是与它流经的地域产盐有关,如长阳渔峡口之盐池温泉、巴山峡的盐泉,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还有人煮卤熬盐。魏晋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夷水,即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也。”以此来推,可见“清江”是蜀人所取其名。青山清水,地灵人杰,这样的地方,容易产生神话人物,就如大巫山一样。传说这里到了商代中期,三峡流域产生了由“巴蛇”“鱼凫”“弓鱼”“白虎”四支力量组成的巴人联盟。其中白虎巴人的一支在首领廪君的带领下迁徙到今湖北长阳县的清江盐阳一带,遇见了母系部落首领盐水女神。盐水女神对他一往情深,还主动提出要与其分享盐泉所带来的财富。但这位巴人的首领却乘女神不备将她射杀,一举夺取了清江地区的盐泉,率领部落继续沿清江(夷水)西上,到达了今天湖北恩施一带。廪君在此筑土城,因夷水而名夷城。廪君是巴人原始社会最早的部族首领。关于他的事迹传说,在《世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水经注》和《晋书李特李流载记》等史籍中均有较详细的记载。《世本》是先秦的典籍,最先记廪君的事迹。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晖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晖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世本》这段记载表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山一带迁徙到“武落钟离山”的。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七《长阳县·下》曰:“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本廪君所出也。”学者董其祥认为:“武落,就是巫落,就是巫的部落。”更加证明廪君巴人五姓是从巫载所在的巫山东迁至长阳的一个支系,廪君源出巫诞()部族的一支。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西北的廪君庙所以任乃强先生也认为“先有巫文化,后才有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族承巫文化而兴,其时间晚于巫约一千年,比蜀文化的开展亦可早几百年。”除宝源山盐泉、郁山盐泉和清江盐泉之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三峡大地还逐渐出现了众多盐泉被人们开发利用。简单梳理,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大致有以下几处:巫溪宝源山盐泉;彭水郁山镇盐泉;湖北长阳清江盐泉;奉节长江南侧白盐碛盐泉;云阳云安场盐泉;开县温汤井盐泉;万县长滩井盐泉;忠县井盐泉;忠县涂井盐泉。我更愿意将包括这九处在内的众多三峡诸盐,统称为巫盐。在整个三峡盐业发展史中,宁厂宝源山盐泉一直都是无法逾越的起点,并拥有无法企及的高度。巫溪宁厂宝源山盐泉是整个三峡盐业的骄傲,其发现和利用的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产量最大,以它命名,有这个资格。更为重要的是,“巫盐”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个地区所产之盐,更是一种文化。“巫”是精神的,“盐”是物质的,“巫盐文化”是三峡这个广大区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当然,也有学者把三峡诸盐称之为“巴盐”,原因源自中国第一个以贩盐为生的民族——巴人。巴国的确消灭了巫咸国,巴国的地域面积也大于巫咸国,但无法否认,巫先巴后,巫是源,巴是支,巴国大于巫咸国,但巫文化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巴文化。巫盐,注定拥有自己的天下。巫盐天下。来自《巫盐天下》之《乙:巫盐崛起(一)》-未完待续--《巫盐天下》其书-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宝源山至今仍保存着全国唯一一孔尚在流淌的上古时期地面盐泉。巫盐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古庸文化、古巴文化的发展,盐道文明促进了巫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庸文化的交合融汇,形成了一条影响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沉积带。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首次提出“‘巫盐古道’为横亘在中国版图腹心地带,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文明大通道”概念,以散文的笔触,对盐道文明进行全面总结、阐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上下五千年盐业文明的辉煌史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9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