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魔白居易经典诗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4/10/18 来源:不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时此刻,白居易正感受着锥心般的痛苦,他以一篇《长恨歌》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恋的艳羡和同情,同时,也是对这场让大唐陷入深渊的“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当然,更是对自己爱情爱而不得的哭诉与追悼,时年,白居易已经35岁,但仍未娶妻,即便放现在,也是妥妥的大龄剩男。如此优秀的诗人,而且科举高中,为何落得单身一枚?公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寺,一个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天资聪颖,3岁识字,5岁成诗,9岁通声韵,14岁时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惊艳诗人辈出的大唐,宣告一代“诗魔”上线: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出道即巅峰的白居易,带着这首成名作,遍访京城朝廷大臣、文坛大家,其中著名诗人、画家、朝廷大臣顾况,见面时问他:你叫什么名字?白居易答:姓白,名居易。顾况哈哈一笑: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翻译一下就是:居易?你知道一线城市房价多贵吗?应该是居大不易啊!而当他读了白居易的诗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翻译一下就是:你这可比小镇做题家厉害多了,属于引进人才序列,住长安不成问题,有人才保障住房。才子岂能无佳人?白居易心心相念的女子唤作湘灵。公元年,为躲避徐州战乱,白居易一家搬到宿州符离。那一年的天气格外怪异,十月的一天,居然飘起大雪。
年仅10岁的白居易,初尝饥寒交迫的滋味,顶风冒雪,忍饥挨饿,艰难前行,因为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停下来。
也许正是这段经历,才让他日后的《卖炭翁》那么的寒彻骨髓。
公元年,因中原发生二帝四王之乱,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之后又避祸江南。
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在白居易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也让他立下了济世为民愿望。
在他的《朱陈村》中写到: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公元年,辗转几年后,又回到了符离。
这时的他,知道了有科考这条路,便苦下功夫读书,读得口生疮,手磨出了茧,十几岁的年纪,头发却全白了。这么优秀的人还这么努力,看来那时的科考也是卷得很。一天,一抹倩影突入眼帘,刹那进入心中,自此再也没有离开白居易的世界。这个邻家女孩名叫湘灵,浪漫、活泼、灵动,虽只是个小村姑,却略通音律。于是二人很快成了玩儿伴,一个人写诗谱曲写曲,一个吟诵唱和,青梅竹马。湘灵小白居易4岁,到她15岁时,情窦初开,二人便成了彼此的初恋。白居易作诗《邻女》,赞她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初恋总是美好的,但也总会伴随着酸涩。20岁时,刚刚行完加冠礼,白居易就对母亲说:我要娶湘灵为妻!母亲很是生气,一口就给回绝了:门不当户不对,好歹咱家是体制内,而且有官衔,湘灵是什么?就是一出身低微的村姑啊,她怎么配的上你?白居易很是坚决:我就是喜欢她,今生就要娶她。母亲看着执拗的白居易,心想:你这么年轻,还不懂什么是爱情,只要一些时日不见,或者你见了其她女孩,就会把湘灵忘了。于是便以求学考取功名为由,让白居易离开符离。小情侣惜别,难舍难分,白居易写下《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那个年代,终是不敢爱情至上,只能请啜: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自此,爱情的美好与凄凉都埋在了白居易的心中。他这个时期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公元年,白居易不负众望,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时年29岁,是同年进士中最年轻的。雁塔题名,曲江游宴,白居易都是意气风发的那一个,而在他心里,最重要的就是赶快回到符离,请求母亲成全他和湘灵的婚事。母亲并没有因为他考取了功名而同意这门婚事,仍是棒打鸳鸯。无奈的白居易,只能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对抗母亲,那就是以永不结婚的冷暴力方式回击。公元年,白居易入长安,并参加吏部举办的书判拔萃科,翌年与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年,他将全家搬到关中,定居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此间的及第,封的都是小官。公元年,35岁的白居易第三次登科,授以盩厔(周至)县尉,算是正式在体制内有了像样的官身。情场失意的他,将所有精力放在了事业上,兢兢业业,体恤民间疾苦,对繁重的税负颇有微词: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为一个靠老百姓赋税养活的官员,他不仅同情农民的辛苦,而且还深深自责。
典型的好官啊~~~
但是他忘了一条:权利只应该为赋予你权利的服务。
主管领导也就是县令对白居易的做法很是不满,强令他去收税,交不起税的就抓人甚至是行刑。
心存善念的白居易怎么忍心去干这种事?于是装病摸鱼,又是非暴力不合作。
主管领导虽然对此非常不满,但又晓得他进士身份的厉害之处,也就作罢。
装病讨清闲的白居易为此还做了诗《病假中南亭闲望》
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
对百姓的辛劳与痛苦深感无力的白居易,对仕途也是充满悲观情绪,每逢夜深人静时,又会念起情已入髓的湘灵......
一日,白居易与几位好友来到仙游寺,诗词歌赋、谈古论今,在聊到不远处的马嵬驿时,提及5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在此遭遇兵变,挚爱杨贵妃自缢。
或许是被那场旷世绝恋打动,或许是想起自己的爱而不得,于是一首千古传颂的《长恨歌》诞生,当然,它也成了很多中学生的噩梦。
在我们的印象中,诗多是精简的绝句,而诗人的这首诗却是大篇幅起承转合的叙事、传情。
逐渐褪去皇帝、爱妃,有的只是痴男怨女刻骨铭心的爱情、哀伤,从他人到自己,再到众生,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公元年,白居易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回都城长安任职。
公元年,任左拾遗。已经37岁的白居易,即便在当下这个社会,也绝对会被花样催婚。
母亲以死相逼,无奈之下的白居易终是负了湘灵,迎娶同僚杨虞卿堂妹为妻,而将对湘灵寸寸相思封印在心里,此生就此别过。
公元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公元年,棒打鸳鸯的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公元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几次的提拔,让白居易认为自己的才识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于是开始不辍地上书,描写当下社会的诸多现实、百姓疾苦,并当面指出朝政甚至是皇帝的错误,虽多获接纳,但这种低情商的操作还是让皇帝很不高兴。
宪宗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一个大雪天,一位年迈的卖炭翁从钟南山出发,在寒风刺骨中赶往长安西市,人饥牛乏之时,拿着公文买炭的官员来了......
是对老者的同情,是对劳动者的悲悯,是对社会悲惨现象的愤懑,忆起自己雪中艰难前行的经历,共鸣中,一首《卖炭翁》期寄唤醒一些人的良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当时的朝廷中,宦官当权,尤其是吐突承璀,自幼伴着宪宗长大,颇受宠信,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封为蓟国公。
这让白居易很是看不惯,屡次进谏,好友元稹劝他要识时务,否则风险很大,但白居易不为所动,但所有谏言都石沉大海。
公元年,河北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拥兵自重,宪宗居然任命吐突承璀为统帅,发兵讨之,白居易明知道会得罪皇帝和吐突承璀,仍当即上书反对,因为他知道,吐突承璀领兵,等于东北人吃饺子——毫无胜算(蒜)。
一意孤行的宪宗对此置之不理,而事实证明白居易是对的,吐突承璀带兵无方,将帅失和,士气不振,打一仗败一仗,一次没胜。
此次失败,让白居易更加坚信谏言的重要性,于是更加不顾及皇帝的面子,谏言更加直接。
皇帝想:我不要面子的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没有情商支撑的谏言,总是双刃剑,白居易终是因言获贬。
公元年六月初三,报晓的晨鼓刚刚敲过,天色未明,勤政的铁血宰相武元衡像往日一样,走在通勤的路上,赴大明宫上班班。
你永远无法知道,灾难和明天哪个先来临。
刚出靖安坊东门,武元衡就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头都被砍了,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同在上朝途中的白居易,亲眼目睹了这血腥一切。
刺客是淄青藩帅李师道安排的,完成任务后,提着人头从容而去。
这还得了?大唐之都、天子脚下,竟出现如此凶残的刺杀!
整个长安城开始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中,各个官员噤若寒蝉,充满恐惧,纷纷请病假,猫在家中。
往昔热闹的上朝之路,如今异常的冷清、萧杀。
对此,得到重用、垄断朝权的宦官却没有任何表态。
白居易与武元衡既是同僚又是朋友,早就有过以诗相唱和的经历,而且二人还是情敌。
武元衡不但为官治理有方,诗歌也佳,还被称为唐朝第一美男子,与当时的美女诗人薛涛关系极为暧昧,这让爱慕薛涛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白居易又站了出来,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政敌攻击越职言事。
墙倒众人推,这时候又有人诽谤白居易,说他的母亲是看花时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于是,白居易被贬出京,去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司马。
此次被贬,让白居易的仕途理想几近破灭,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百姓有益的贡献。
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百姓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而就在他赴任途中,无巧不巧,遇见了朝思暮想的湘灵,虽已40岁,但仍然单身未嫁,苦苦待着他。
说好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呢?
终是自己既负如来又负卿。
公元年,一个深秋的夜晚,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朋友,突然一阵琵琶声传来: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细聊之后,感伤于一个生命从繁华到没落,感伤这一女子,更感伤于自己,甚至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首《琵琶行》,超越了自己的《长恨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在此地是水土不服,巨大的人生落差也让他内心孤独、苦闷、辛酸,不曾想与琵琶女共情、共鸣了。
也让一首《琵琶女》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经典和传奇。
为了排解心中苦闷,放下执念,寻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的解脱,这个期间的白居易经常到寺庙中坐禅,与僧人交流。
公元年的农历四月,白居易来到庐山顶上的大林寺,踏春赏花,看着满眼的桃花,即兴作诗《游大林寺诗并序》,妙手偶得,即成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百转千回,世事变迁,白居易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开始宁静致远,恬淡虚无。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丹青墨迹,被誉为“人文圣山”。
白居易在庐山修建了一间草堂,开始了山水田园生活。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公元年的一个秋日,白居易突然收到大舅子杨虞卿的来信,告知他朝廷格局发生变化,宪宗决定对藩镇用兵,并以裴度为相,统管淮西战事。而削藩正是白居易的主张,并以此来重振大唐雄风,恢复大唐盛世。公元年,在同僚、好友、宰相崔群的举荐下,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而这次东山再起的白居易,经历了仕途、爱情的落差,感受了人间冷暖,逐渐明白了官场生态的生存法则,增长了为官之道的智慧,已经不是那个血气方刚、胡乱冲撞的他。公元年,宪宗被陈弘志、王守澄、吐突承璀等太监刺杀去世,太子李恒在宦官的拥戴下惊险即位,史称唐穆宗。李恒在当太子的时候,白居易当过他的老师,深知老师文采之好,于是召他回长安,有了这层身份的加持,白居易的仕途像是开了挂。先是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后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公元年,朝廷举办进士科考,主考官是吏部侍郎钱徽,副主考分别是中书舍人李宗闵和右补阙杨汝士。前宰相段文昌向钱徽递条子,让他关照一下自己的朋友杨浑之,然而并没有得到关照。段文昌发现,录取的人里边有几个肯定是关系户,于是一怒之下,向皇帝打了小报告。无奈之下,穆宗下令重考,并让白居易当主考官,那就不会有递条子的吗?当然不会,白居易的大舅哥杨虞卿、好友元稹都来递条子了,而白居易选择了秉公处理。可当考试结果一出,更坏事了!当时牛(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党争时期,而这次科考,牛党全部落榜,李宗闵遭贬官,彻底引爆党争,持续近40年。在这次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保持中立,也许是不想陷入党争,也许是心灰意懒,也许是觉得无力回天,他主动放弃了升任宰相的机会,选择了远离官场漩涡,开始独善其身。公元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顺势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公元年,杭州大旱,田地干涸,作物枯萎,知道灾情后,白居易决定引西湖水灌溉农田。不曾想,杭州本地官员以各种理由进行反对,白居易力排众议,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同时,他还专门写了《钱塘湖石记》,刻石置于湖边,告诉人们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离任前,白居易还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公元年五月,杭州刺史任期已满,白居易的KPI是非常漂亮,而此时穆宗驾崩,太子李湛即位,本就无心庙堂的他,主动申请到洛阳做贤官——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在洛阳履道里,白居易购置了一套宅子,可见他有心安顿下来,享受晚年时光。公元年,白居易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任内,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现在还是苏州一个景点。公元年,因病去职,想就此结束自己的仕途,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公元年,被安排长安任秘书监。公元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公元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就在这一年,58岁的白居易竟然老来得子。在这之前,白居易先是生有一女金銮子,不幸3岁夭折,次女阿罗,而此次生子,自是高兴万分。给自己取字“乐天”,出自《易经》:乐天知命,故不忧。自此,白居易在洛阳宅院内过起了和睦的家庭生活,开始享受天伦之乐。然而,造化弄人,儿子阿崔3岁时夭折了,怎一个悲痛、绝望了得?阿崔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兰入前春梦,桑悬昨日弧。里闾多庆贺,亲戚共欢娱。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
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乳气初离壳,啼声渐变雏。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
同年7月,最好的朋友元稹离世,年仅53岁,感叹世事无常,无奈造化弄人,诗人自此一心向佛,寻求解脱,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龙门香山寺,成了他经常的去处,元稹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她也全数布施于此,晨钟暮鼓,参禅悟道。公元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公元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公元年10月得风疾。公元年,罢太子少傅,停俸。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公元年,71岁的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正式与朝廷脱离关系,彻底过上了怡然自得的恬淡生活。这种“闲适”的生活,反映了诗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体现了较深的老庄代表的道家思想。
公元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这也体现了诗人的儒家思想。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坊宅园,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体现了诗人的佛家思想。
公元年,集儒释道于一身的白居易,在履道里第举办“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
公元年,白居易走完了他的一生,终年75岁。#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