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孜孜不倦探寻巴渝历史文脉人民资
2023/1/17 来源:不详年重庆直辖,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诞生。随着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二十多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在三峡工程文物大抢救中成长,从初成立时的8名考古队员逐步成长为一支规模余人的考古专业队伍。这支队伍能吃苦、敢拼搏、讲奉献,建立了重庆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延伸了巴渝文化的源头轴线,近日荣获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
在这个集体中,不乏国内、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科班生,他们为重庆的考古事业奉献平生所学,发挥着核心作用。
蔡亚林是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时刻,他主动请缨,作为负责人率先启动了忠县皇华城遗址的发掘工作,打响了我市考古工作防疫复工的“第一枪”。
皇华城遗址地处江心孤岛,交通不便且无人居住。蔡亚林与全体考古队员每天上下班必须要爬山、坐船、再爬山,往返需要2个小时。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他们中午一人一碗泡面、一瓶水,不回驻地,吃完就在考古现场旁的废弃民房里搭张木板,或者在树林中拉个吊床,短暂休息后继续干。
目前,蔡亚林所在的考古队已摸清了皇华城内外两重的城墙结构特征,厘清了城址的沿革变迁、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进一步掌握了城墙类型与建筑特征,深化了对城址整体特征的认识评估。
孙治刚是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期扎根于奉节白帝城遗址考古工地。年春节刚过,孙治刚即将赶赴奉节的时候,妻子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孙治刚听了既高兴,又纠结。他深知作为项目负责人,考古工地离不开他,但作为丈夫,妻子也离不开他。最终,孙治刚还是决定去奉节。心怀愧疚的孙治刚一边安慰妻子,一边动员她提前请假回老家泸州,由她父母照顾。
直到一天晚上7点多,接到岳母打电话说妻子预产期提前,医院临产的消息后,孙治刚才买了车票回泸州。22点30分孩子出生了,而孙治刚还在回家的路上。“妻子分娩而我不在身边,这是我人生的遗憾。”
“舍小家、为国家”,孙治刚主持的考古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先后获评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奖、重庆市“十二五”十大考古发现。
在这个集体中,还有一批年过半百却仍坚守在野外一线的考古专家,以实际行动向年轻一代考古工作者传递着“精诚团结、开拓创新”的重庆考古精神。
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是我市知名的考古专家。从年开始,袁东山带领团队对钓鱼城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古挖掘。袁东山的父母年事已高,但为了工作,他含泪把父母送到了养老院。“现在重庆考古事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把握好,家里面的事只能暂时缓一缓。”袁东山有些无奈。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东山主持挖掘的“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分别获年度和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