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概念解读
2022/10/28 来源:不详一、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概念解读
(一)概念定义
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即,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
(二)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及作用
1.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维度
1)点线层面
(以现有旅游产品为单一基础)
2)平面层面
(产业链维度,上下游供给)
3)空间立体层面
(产业介质)
2.旅游产业精准扶贫与地方产业经济
二、旅游产业精准扶贫机制
(一)贫困户识别机制
1.区域原则
大景区、大城市、大通路保证了一定的客源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贫困地区进行筛选,优先选择靠近知名景区或较大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2.资源原则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而道路通达性、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影响项目地的客流量。因此优先选择旅游资源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打造一个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点,以此进行全国范围内复制。
(二)贫困户参与机制
1.务工
项目地旅游区直接吸纳当地村名工作。
如:1)忠县八斗台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接待中心于年建成之后,吸纳了37个本地村民打工,其中11个贫困户。
2)城口县兴田村,当地农民纯收入构成中,旅游务工收入(就地工程务工和为森林人家帮工)占20%。
2.成立合作社,村民股份分红
采用股份制合作社的模式,以资源类资产折价入股及基础设施折价入股。让贫困村村民有效参与,如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享受土地股固定股金和分红。
如:1)忠县八斗台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年和年给予土地入股股民兑现土地股固定股金20余万元,股民户均增收在元左右,给予扶贫资金股股民兑换股金4.48万元。
2)城口县兴田原乡旅游合作社。
3.农家乐业主
旅游景区成功开发,打响知名度,吸引了一定的客流人群前来消费,餐饮业蓬勃发展,农家乐应运而生。
如:1)忠县杨兴村、芋溪村和向阳村3个贫困村13个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农家乐,户均实现收入8万元左右。
2)年度,忠县参与乡村旅游接待的农家乐户,其中直接开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有户,间接带动户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就业服务。
3)丰都县方斗山村,全村共有大中型农家乐25家,乡村旅游接待户50户。
4)城口县兴田村村内开办大巴山森林人家。
4.产业供应商(农副产品配送+农产品电商)
建立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农特产品,满足乡村旅游游客后备箱带走当地优质农产品,实行网上订购。
如:1)八斗台电商扶贫网上村庄建成投入使用。
2)天子村电商扶贫网上村庄实现网上订餐买票。
3)城口县打造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村7个,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
4)城口县东安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扶贫,以兴田村为中心,建成三个网上村庄村级服务站。
(三)贫困户带动机制
1.政府层面带动
加强政府引导支持,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坚持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2.企业层面带动
企业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增加当地收入来源,贫困户参与发展,实现增收。
3.大户层面带动
旅游资源是生产力,经济较好的农户优先发展,获得利润,鼓励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4.贫困户自发
贫困群众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措施,主观脱贫意识强烈,自发创业。
(四)精准收益机制
1.经济增收
提供广泛就业机会,农产品附加值也不断提高,收入来源更加广泛,经济收入大大增加。
2.提高生活技能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行业,通过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服务,可极大的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来源不再是单一的种植、养殖,更多的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人们生活技能大大提高。
3.增强主观脱贫意识
旅游业的发展,开拓贫困地区人群的眼界。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主要的是观念的落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开拓贫困地区人口眼界,在主观上脱贫意识强烈。
(五)精准措施机制
精准扶贫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要采取精准措施增强当地产业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村集体、企业、政府三方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从旅游业投资上看,选择经营性设施而非基础设施建设,如酒店、餐厅、景区、交通工具、旅游商品等。
三、旅游产业精准扶贫实施中的问题与困难
1)急于求成的心态,缺乏区域整体规划
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使一些地区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导致修建一些与自然景观或已有建筑不和谐的建筑物。旅游项目质量、格调不高,内容不够新颖,缺少深层次内涵和知识趣味性内容,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盲目的提高客流量、扩大旅游规模,而忽视了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持续利用;游客的大量涌入,超过了当地的承载能力,导致原有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2)狭窄的旅游资源观制约旅游扶贫的发展
旅游景区的生命力依赖于其旅游资源独有的特色,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的面貌也要如此,必须依托这些稀缺的、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环境:原始、古朴、安宁、自然,正是这些旅游特色,吸引了回归自然、追求古朴的旅游者。但是,当前很多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只是简单仿效其他景区,大肆兴建各种旅游娱乐设施,把城市化发展模式移植到贫困地区,最终失去了资源原有的特色。
3)当地居民收益不均,贫困户并未真正受益
贫困地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为低下,发展技能相对较低,通常缺乏发展资金,直接制约了他们参与旅游并从中受益。由于文化素质较为低下,大量的当地居民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并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和管理者等少数人手中。
4)扶贫目标与经济运作之间的矛盾
以旅游开发为扶贫的途径,要正视扶贫目标与经济运作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贫困地区与开发者之间的合作和利益权衡问题。
(二)实施中的困难
1)乡村旅游品牌问题
2)乡村旅游营销推介问题
3)规划管理水平问题
4)资金缺乏
5)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业涉外性强,专业特点突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标准高,而目前贫困地区旅游业从业人员不少是临时招聘的,缺乏专业素养,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6)基础设施落后,产品配套程度差
旅游活动是人们求新、求知、求乐的天地,是眼、耳、鼻、舌、身的全面感受。因此不仅要有优美的环境,还要有舒适、齐全的接待服务设施。但目前大多数旅游开发脱贫点还有较大差距,有的设施过于简陋,使人不敢问津;有的甚至没有厕所,或者卫生条件很差,影响了人们的旅游情趣。
7)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
四、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各职能部门协同政策建议
可由上级财政旅游专项资金安排和整合同级扶贫办、发改委、交通委员会、水务局、农业局等部门资金投入,一般而言,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居民点、补助接待中心等。
例忠县八斗台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
其中,
(二)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经营性资产建设建议
1.精品民宿
以现状民居为基础,以周围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设计改造,紧抓当地文化特色或当地历史元素,呈现精致化、个性化,打造高品位、高单价、高收益、可持续性墙的新民宿——精品民宿。
2.休闲景区
以当地现有旅游资源为基底,因地制宜,打造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完善旅游设施,形成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的景区。吸引客群停留较长时间,产生重复消费。
3.旅游扶贫定点商店
以旅游扶贫为大背景,挂牌定点销售
(三)旅游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规模建议
A、县级
探寻贫困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努力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开发一系列为旅游者所喜闻乐见的项目,串联周边旅游项目,进行空间整合,联合宣传推销,塑造县域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景点吸引力,吸引客群停留较长时间,进行二次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来源,解决经济上的贫困,思想上的贫困,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B、村级
整合梳理贫困村落现有旅游资源,去粗取精,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游人前来,兴办住宿、餐饮等服务性设施,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技能,从而带动当地人民走出贫困。
(四)旅游产业精准扶贫金融政策建议
(1)金融服务建议
A、启动资本金
包括国家扶贫资金、旅游发展资金和旅游专项发展资金。
B、银行贷款
主要以政策性银行为主,提供利率较低、期限较长的银行贷款,用于贫困地区项目建设。
C、贴息政策
对部分贫困户,通过提供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D、产业投资基金
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助力,吸引投资企业进行投资。
E、政府债
安排国债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景区与干路间的道路建设和景区内的道路建设、公共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安全保障设施建设。
(2)金融策略建议
(五)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社会资源参与建议
1.集体
在村集体方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发展:
1)采用多种形式,不断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保证他们优先被雇佣的权利;
2)当地居民可以以资金、技术、劳力等入股,增加他们在旅游发展中的股份份额。
2.企业
在企业方面,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而言:
1)在项目规划上,要进行系统的调查,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项目地旅游走上良好的发展状态;
2)在旅游产品上,与时俱进,打造精品项目,创造发展特色旅游产品;
3)在人才上,聘用培训旅游专门人才,提高景区服务人员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