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助力2861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2022/8/26 来源:不详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410/8833311.html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忠县三汇镇河西电子厂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吸纳建卡贫困人员3名,残疾人家庭人员4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近就业
到11月底,忠县已有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全县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这是忠县人力社保部门扶贫的 成果,也是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基础。
“就业一人,脱贫全家。”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坚持把扶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就业作为重中之重。”
在就业扶贫中,忠县除把就业创业扶持 策落到实处外,还做到了把就业培训送到家,把就业岗位送上门,把有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员培训成技能型人才,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人人有就业岗位。
技能送到家——助推贫困人员就业“有能力”
年7月,建卡贫困人员王国伟在参加为期10天的忠县SYB创业培训后,掌握了创业的基本能力,在点燃了心中的创业激情后,通过小额担保贷款10多万元,投资购买肉牛10头,修建了简易养殖房,开始了创业之路。年3月,他又投资20余万元注册个人独资企业,并正式命名为忠县永绿肉牛养殖场。目前,该养殖场共有肉牛23头,年出栏约15头,年销售收入20余万元。
“通过就业和创业培训,把有就业和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培训成技能型人才,这是就业扶贫的基础。”忠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县里把对贫困人员的就业和创业培训作为人社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在对贫困人员的技能培训中,忠县做到了把技能送到家。忠县就业和人才中心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调查问卷,把贫困人员的培训意愿及技能水平掌握 ,做到了人员底数清、就业愿望清、培训意向清后,对有技能和创业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员,统一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就业适应性培训等专班培训。仅今年以来,就累计对名贫困人员进行了专班培训。
在对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中,忠县还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较大、岗位供应不足的职业工种,以及结合本县柑橘种植及果汁加工等特色职业(工种)进行培训。同时,打造出“橘城厨工”厨师培训、“橘子姐”家 培训等特色培训品牌,实施培训即定向就业、入学即帮扶创业的措施,帮助贫困人员就业创业。
“几年来,我们已先后对名贫困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使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忠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岗位送上门——助推贫困人员就业“有门路”
“有就业能力的贫困人员,只要他愿意就业,我们就能保证把岗位送上门。”忠县就业和人才中心负责人说,在保证贫困人员就业岗位中,县里采取了多渠道拓展适宜贫困人员就业的岗位。
通过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12月8日,忠县三汇镇河西电子厂负责人方友平开车将几箱待加工的漆包线分别送到了彭木珍等20多个贫困户家里,顺便回收已加工好的电感线圈。
河西电子厂是忠县人社部门扶持建立的就业扶贫示范车间。这个扶贫车间针对多数贫困人员是残疾人、留守妇女的情况,把岗位送上门。通过对贫困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后,然后在其家里安装必要的生产设备,按时配送原材料、回收产品,并即时支付工资。
彭木珍是三汇镇里仁村的贫困户,丈夫因车祸造成脑损伤,生活不能自理,她平时无法抽身外出挣钱养家。自扶贫车间为她提供了在家就业的岗位后,她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丈夫,每月有元左右的收入。三汇镇智华社区建卡贫困户周成华一边在家照看孩子,一边在家做工,每月能挣近元。
仅今年,忠县就新建起这样的扶贫车间6家,让不少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让贫困人员实现较为稳定的就业。
忠县花桥镇石鼓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杨大忠,妻子瘫痪多年,生活无法自理;老母亲年长,体弱多病;两个女儿也正在上学。他因要照顾家人,无法离家外出务工。年7月,花桥镇为杨大忠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天工作3个小时,每月就有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
在拓宽贫困人员就业岗位中,忠县针对一些贫困人员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易地搬迁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就地就近在家门口就业。截至11月底,全县开发了个公益性岗位,让这些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县内企业灵活就业”的方式,为贫困人员开发出就业岗位。
忠县通过工业园区、辖区商贸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 组织就近转移就业,做到分散安置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6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所有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同时,鼓励贫困劳动力通过家 服务、摊贩等方式实现灵活就业。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在县内就业的就已达人。
发挥劳务输出大县的优势,输出贫困人员到县外就业。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安排客运专车86辆,组织私家车辆,输送名民工外出返岗复工。目前,忠县通过劳务输出,使多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
创业带就业——助推贫困人员就业“有氛围”
忠县新立镇的胡辉淑是一位肢体四级残疾人,丈夫身体也有病。在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IYB培训后,她申请了8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自己创业养蜂。
目前,胡辉淑通过创办的忠县橘城养蜂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养蜂创业。目前,她带动的58户残疾人家庭、37户贫困户和低保户家庭总共养起蜜蜂群,每年每户均实现稳定增收元以上。
在扶助贫困人员创业带动就业中,忠县通过每年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创业活动,在贫困人员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实行免费入驻孵化基地等优惠 策,并在资金、项目等上进行扶持,仅年就向46名贫困人员发放无息创业担保贷款万元,为70个贫困户发放重点群体一次性创业补助5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人员创业。
策落实处——助推贫困人员就业“有保障”
“是创业担保贷款的 策帮助我创业成功。”忠县汝溪镇团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谈勇说,“这一 策让我先后获得25万多元的资金扶持。”
年,在人社部门的扶助下,谈勇开始创办养殖场,由于缺乏流动资金,汝溪镇及时为他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年,因受猪瘟影响,养殖场损失较大,镇里再次为他申请了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年,又为他发放了元的重点群体一次性创业补助。
在 策和资金的扶持下,目前,谈勇的养殖场里已养起了10多头肥猪、10多头牛,还有余只鸡鸭,创业成功。
“ 策的及时落地,是保证贫困人员创业和就业的保障。”忠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县里除及时制定一些扶持 策外,还确保了上级的相关扶持 策不折不扣地落到贫困户头上。
今年以来,忠县已为98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和低保就业补贴23.78万元,为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63万元,为名贫困劳动力发放跨区域就业往返城市间交通补贴.66万元。
在扶持 策落地中,忠县还做到了社保扶贫参保、领待、代缴三个%。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社保扶贫 策的落实,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全部参保,符合领待条件的人全部领待,符合代缴条件的人全部代缴。
聚焦》》
一位人社干部与一个村的脱贫
吴德斌是忠县就业和人才中心副主任,在脱贫攻坚中,被派驻到忠县人社局对口帮扶的任家镇天星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如今,天星村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吴德斌也被国家人社部评为全国人社扶贫 干部。
发展优势产业
年,吴德斌来到天星村后,就同村里的干部一起,一头扎进了村民中,对村里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后,与村支两委共同研究制定了加快脱贫攻坚的方案。
天星村经济基础薄弱,没有明显的优势产业。吴德斌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社干部,通过对天星村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海拔气候、土壤植物、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资源等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论证后,找到了这个村适宜栽种楠竹、花椒、杉树、榨菜、高淀粉红薯和养殖高山生态鸡等产业的优势。于是他带领村社干部和村民把撂荒土地和荒山坡利用起来,发展这些产业。
发展产业需要资金,但村里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吴德斌与市级部门派驻 书记到县里相关部门、市人社局、市医保局以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民 局等去争取,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落地天星村。经过努力,为村里争取到了多万元的产业及配套设施发展资金。
在带领村民发展这些产业中,吴德斌到外地去组织种苗、鸡苗,并送到农民的地里和手里。他既当运输员,又当指导员,还当调解员。有一次,他为了及时把楠竹苗送到农民手中,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连夜绕道丰都县把楠竹苗送到了农民的地头。
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全村已栽种起楠竹0余亩、花椒余亩、杉树余亩、榨菜余亩、“忠薯1号”红薯余亩,养殖高山生态鸡余只,使村里有了稳定脱贫的优势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吴德斌还积极争取县相关部门、县人社帮扶集团和任家镇 委 府 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帮助村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天星村2组和3组有一条土公路一直没有硬化,村民反映了多年都未解决。他通过多方协调和筹资,帮助这两个组把这条公路进行了扩建和硬化。同时,还新修建硬化产业便道2公里,新建和扩建饮水池、灌溉水池6口,安装灌溉管网3公里,修建人行便道和入户道路3.5公里。
“扶贫需要用真情”。吴德斌说,村里的贫困农民只要有需要解决的困难,他都会想尽办法解决。
天星村1组的建卡贫困户 子力在易地搬迁中因特殊情况房屋补助没有及时落实好,吴德斌通过多方努力,为他解决了这一问题;1组村民任思桂40年都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也买不了社保,吴德斌通过多方协调,为他办好了户籍、社保等……两年多来,吴德斌为村里的村民解决了数十个就业、创业、就医、上学等实际困难和矛盾纠纷。
如今,天星村虽然脱贫摘帽了,但吴德斌这个驻村工作队长并没有松口气,而是仍在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他组织村里围绕特色产业,注册了村集体所有的“天星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村企合作的“重庆向幺妹竹产业有限公司”,发展楠竹、花椒等特色产业,以壮大集体经济。
一项技能让一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靠县就业和人才中心送给我的厨师技能,我家现在每年的纯收入有10余万元,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忠县拔山镇五星村的冉小琼说。
年,属于建卡贫困人员的冉小琼参加了“忠县橘城厨工”培训后,本想到一些餐馆去打小工,这时镇社保所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凭她学到的这厨师技能,还有她家有房屋和土地资源,何不在家创业,自己开一家农家乐。
在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后,再加上人社部门的支持,冉小琼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了一家农家乐,接待从城里来的游客。由于食材都是自家种的,加上服务又好,价格又实惠,因而回头客不少,生意越来越好。
见生意好起来后,冉小琼的创业热情也更高了,决定把农家乐办大,增加经营项目。她把在外务工的丈夫也叫回来,一起经营农家乐的生意。
在扩大经营中,冉小琼和丈夫一起扩种了蔬菜瓜果,在门前的池塘里养鱼,还养起了鸡鸭。一方面保证食材新鲜,一方面供游客来采摘和垂钓。这些经营项目增加后,农家乐的生意也跟着做大,效益也越来越好,每月都有1万元以上的纯收益。
冉小琼自家脱贫致富后,还带动周边的村民就近就业。生意好后,夫妻俩忙不过来,雇请了周边的农民来帮工。这些帮工的村民每月也有余元的收入。
肖亚平图片由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