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老师雷亚鸣三峡工程多项世界第一,当初
2025/3/24 来源:不详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三峡大坝于年动工,年全线建成,全长约米,坝顶高米,坝体总混凝土量为万立方米,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建筑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从提出到论证,从动工再到落成,三峡大坝前后经历了近年的时间,这年,也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振兴,从积弱到富强的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钢筋水凝土巨兽的前世今生。修建伊始·难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没有逃脱出这个怪圈。三峡大坝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的原始设想:“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可是从提出设想到最终开始动工,甚至到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后,都有太多太多的人反对修建三峡大坝。可以说三峡大坝是在反对声中开工,在反对声中修建完成的,而这其中最大的反对原因,就是因为不自信。二十世纪上半世纪,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时局混乱,军阀混战,还有后来的抗日战争。当时根本没有精力和经济条件和来修建三峡大坝,更无法保证万一三峡大坝被敌人摧毁所带来的毁灭性灾害。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西方强国的核威慑下,同样无法保证三峡大坝的安全性。而且当时,中国人才刚刚打开国门看世界,在西方世界面前充满了不自信,不认为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技术,可以顺利修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当修建三峡大坝的意见再次提出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以至于在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几次差点流产。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正式开始动工,距离孙中山先生当初提出设想,已经过了足足近80年。施工过程·难大家都知道,长江的水流很是湍急,如果想要修建长江上面的大坝,是肯定会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怎样把长江的急流给截断?在当时,直接截断长江的急流是完全不现实的,因为长江所处的位置很是尴尬,它刚好处于中国地形的二三阶梯,两个区域间海拔相差近米。而在长江三峡段,上下游高度落差也达到了米,相当于37层楼那么高(按层高3米算)。而在如此巨大的高度变化,使长江在这一区域的水流湍急。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句。《三峡》一文中也有“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描述。据相关资料,长江在三峡段的流速大概有7-8m/s,相当于每小时30公里。那人们到底是怎么样完成这个本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呢?三峡大坝修建的主工程师郑守仁在琢磨了好久之后,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办法来修建这个三峡大坝,这个方法就是平抛垫底法。长江截流处的水深最深达到60米,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上当属NO.1。施工团队在施工前进行了反复的模型实验,最后决定先向江中大面积抛洒砂石料,这样既可以压住江底松软的泥沙又可以垫高河床,最后形成拦截水流的围堰。当然,还有很多世界性难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网上有大量三峡施工过程中相关资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番。移民安置·难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其建设时间之长、建设难度之大、设计难题之多,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曾遇到过的。但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当属水库修建区域的大量居民应该如何安置。根据规划,三峡整体工程完毕后,最终移民人数将达到万人(相当于5个冰岛的总人口之和),如果这些移民得不到很好的安置,就会成为社会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但如果妥善安置,则不仅能如期完成项目进度,还能作为中国管理水平的样本,以鉴后世。一般来说,安置工程动迁居民有两种方法:异地安置和后靠安置,各有其优缺点。异地安置是把居民迁移到远离家乡的其他地区,从零开始新生活。作为补偿,往往会把这批居民迁往比自己故乡更发达的地区,帮助他们找到更好更新的致富机会,抵消因为远离故乡而造成的不适。比如上海、广东、四川、江苏、山东等发达省市就承接了许多的安置居民。后置安置则是在工程范围之外的安全地带另圈一块地,整体迁移原地居民,尽可能保证他们和故乡的联系,并且不破坏当地的社交关系网络,对职业生涯发展没有什么期待的移民。即便如此,对他们而言,离开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在内心里也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眼看着祖居、祖坟、和祖产被水流淹没,老人们的悲伤时一定的。另一方面,新圈的地质量和故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甚至需要在引导下有序的进行垦荒,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善后工作。小编老家地处渭北平原,依稀记得,小时候村里就曾迁来几户人家。只是当时年幼,还未完全明白什么是三峡,什么是移民。不过现在他们已然落地生根,与邻里之间也其乐融融,成为村里的一部分了。生态保护·难提出三峡项目时,生态保护在当时的反对意见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有大坝的阻隔,鱼类(江豚)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在已经成功迁植了。中华鲟平时生活在长江中上游,在东海,黄海产卵,但因为葛洲坝的修建,中华鲟无法抵达产卵地,曾险些灭绝,之后中华鲟又在中游找到了新的产卵地,但新的三峡大坝又阻挡了到新产卵地的路线。长江白暨豚生活在长江下游,因为大坝的修建导致下游水位降低,河水浑浊还有渔民的过度捕捞导致白暨豚的食物减少,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白暨豚被航船碰撞致死的几率,现在白暨豚很可能已经灭绝,与此同时,江豚也因为类似的原因濒临灭绝。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办法,比如采取人工养殖投放措施;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场所;在部分江段设置自然保护区等……但直到今天,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文物保护·难在三峡工程正式启动以后,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也随之展开。三峡地区东临巫山,北靠大巴山山麓,南依云贵高原北峰,是中国东部和西部,面临海洋和面向亚洲腹地的两大地理单元的重要结合部之一,本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山谷地貌,造就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历史古迹,如巫山大溪遗址、忠县井沟遗址和西陵沿江遗址等。其中被淹没的古迹包括涪陵白鹤梁,丰都高家镇遗址,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铭阙,云阳张桓侯庙(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地面文物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摩崖造像5处,古建筑19处,古塔3处,古庙寺院19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对于如何保护这些古迹,文物学家可谓是绞尽脑汁,但因耗资巨大、技术难题等种种困难因素无法解决而放弃,只能将其淹没于江中。防震减灾·难在孙中山先生的构想之中,三峡工程需得利国利民。利国,三峡当仁不让。三峡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三峡每年的发电量大约为0亿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相当于年日本全年总发电量的10%。但修建大坝容易带来各种地质灾害,如去年金沙江发生的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还有大坝地区一旦发生强震,后果不堪设想。年汶川大地震,对三峡大坝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但根据相关资料,三峡大坝选址在极为难得的弱震区,并且在设计之初,就在抗震施工方面留有余地,所以也不用过于担心。尾声面对这么以上这么多的难题,三峡都能从容应对。可是为什么至今三峡工程都这么的招黑?一是一些反对者是理想的环保主义者,他们不懂河流和水力工程,只是为反对而反对。二是三峡工程在国外已经从技术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留心观察,国内外黑三峡的声音并没有切实的证据,但偏偏在舆论上涉及三峡的质疑与争议不断。还是用现实说话吧,三峡工程迄今没有出现过任何大的问题。当然,围绕三峡工程的争议在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消失,我们只是忍不住替三峡叫屈。它似乎成为了一个背锅侠,有点冤,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狮子才不会在乎绵羊的想法,中国人只需往前走,一个又一个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自然会让老外闭上他们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