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拜大年光明日报
2023/7/16 来源:不详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m.39.net/nk/a_4580331.html
“非遗拜大年”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展演,2月28日在重庆忠县忠州博物馆的“非遗”展示区拉开大幕。惊险刺激的高台狮舞、滑稽有趣的忠州矮人舞、火光四射的杂技吐火、韵味十足的禅呛竹琴,让现场数百名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到别样的忠州年味。
下午两点多钟,两名舞狮艺人在没有任何保险装置的情况下,一人双手舞动狮头,一人身披狮被紧握狮尾,随着铿锵的锣鼓逐层攀上竖叠起来的几张八仙桌。爬到第3层时,还“狮兴大发”地在狭窄的桌面上表演起“独狮过江”“天鹅抱蛋”“边鱼上水”“鲤鱼跳龙门”“翻天印”等高难度技艺。惊心动魄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惊呼不断,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影。
据高台狮舞“非遗”传承人孙照云介绍,高台狮舞在忠县已有多年历史。“这是我第一次看高台狮舞,大震撼了!没想到我们忠县的‘非遗’项目这么厉害!”白公路小学教师阎海玲说。
高台狮舞表演者谢幕后,一群头上罩着箩筐,穿着绘有各式各样表情衣服的“小矮人”略显笨拙地登场。表演者通过大幅度吸气呼气,左右牵扯胸腹完成“小矮人”脸部表情的变化。表演者喘息时牵扯肚脐眼蠕动,如同“小矮人”不停蠕动小嘴。诙谐的模样、滑稽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演,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从来没看过这么有趣的舞蹈。”81岁的刘本金说,“把我的眼泪都笑出来了。”忠州矮人舞的表演者是一群中年人。领舞的熊海双今年46岁,是忠州矮人舞的“非遗”传承人。“忠州矮人舞最初由民间‘藏猫’游戏演变而来,演绎的是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之余放松消遣的嬉戏打闹场景,是巴渝民间舞中独特的舞蹈形式,曾广泛流传于忠县民间。”据熊海双介绍,他和一群热爱民间歌舞的社会人士从年起开始收集整理原汁原味的忠州矮人舞资料,历时1年多才复原了行将失传的忠州矮人舞。忠州矮人舞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重庆文博会等大型汇演,每次演出现场气氛都非常好。
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歌舞表演、民间传说等几大类,其中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忠州传统制盐技艺、左家坪高台狮舞、忠州民歌、土法造纸技艺、忠州矮人舞等14个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已入选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忠县文化馆副馆长陈波介绍,刚建成的忠州博物馆有个“非遗”展示区,全县每个非遗项目都有一个专门的展台,县文化馆还定期邀请民间艺人及“非遗”传承人到“非遗”展示区表演,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让人们更好地感受本地“非遗”文化的魅力。
(光明网记者张国圣光明网通讯员杨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