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青黄不接,巴渝传统建筑谁来守护

2023/1/31 来源:不详

前不久,市住房城乡建委宣布了一个业界瞩目的消息:今年,重庆住建和财政部门将联合行动,按照每人元的补贴标准,在潼南、荣昌、武隆、奉节、石柱、巴南、铜梁、忠县、酉阳等9个区县开展传统建筑工匠培训。

政府补助,培训巴渝建筑工匠,这是我市闻所未闻。为啥这样干?

“重庆传统建筑工匠传承已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再不培养技艺传承人,再过一二十年,巴渝传统建筑谁来保护、谁来修缮?”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说。

重庆传统建筑,有着怎样一个市场?工匠们的生存情况如何?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行业老龄化严重,传统建筑工匠后继乏人

4月的一天,涪陵区青羊镇大雨如注。在当地的陈万宝庄园,一道道雨帘顺着屋檐急泄而下,但院子里的天井内,却看不到丝毫积水。

“陈万宝庄园建于年,余名工匠耗时12年建成。”涪陵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庄园修建之初,就进行了精密的设计,最终修建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排水系统。

当地村民熊先生告诉记者,陈万宝庄园桶沟采用了特制的长瓦并涂上了锡,当雨水打在锡瓦上时,流动速度会加快。不仅如此,庄园各处还修建有明沟、暗沟和盲沟以及石导水器,高效的地下排水系统及时缓解了水流压力,使得建筑在暴雨中“安然无恙”。

不过,这座巧夺天工的古建筑,却给后期的修缮带来挑战。去年底,涪陵区对陈万宝庄园启动修缮工作。为准确还原庄园的原有风貌,该区制作了10:1的庄园木质模型,还原了建筑的屋顶、柱子、桷沟等细节,并对各部分进行拆分、组装,编制出详细的维修方案报请市内专家审定后,方着手对外招募工匠。

“我们花了近三个月时间,走遍整个重庆,才找到了不足30名老师傅。他们中不少人年龄已超过60岁。一旦师傅们的手艺没人继承,将来庄园再需要修复的时候,我们去哪里找手艺精湛的工匠?”青羊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说。

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去年下半年,巴南区石龙镇覃家大院启动修复工作,在当地招募传统建筑工匠时也遭遇“用工荒”。无奈之下,项目部只好请来秀山甚至贵州等地的匠人救急。

▲传统建筑工匠正在对巴南区石龙镇覃家大院进行修复工作。记者解小溪摄

调查显示,目前,活跃在重庆传统建筑市场的工匠,以外地人居多,本土工匠只有数百个,他们大多分布在渝东南。个别工种的执业情况颇不乐观。比如,灰塑工之类的冷门工种,整个重庆只有二三十个。彩塑工,更是少见踪迹。

“工匠后继乏人,是我市传统建筑市场面临的最大尴尬。”重庆住房和城乡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张小东表示,重庆传统建筑工匠以木工、石工为主,年龄多在55岁以上,大部分最多可干到70岁。“许多年轻人宁愿拿每月四五千元的工资,也不愿意干匠人们每月上万元收入的活路。”

学艺时间长工作环境苦导致年轻人不感冒

为什么年青人不来干这门高收入的手艺活?

记者了解到,传统建筑工匠培训主要靠“师带徒”,一门技艺通常需要“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漫漫学艺路,让不少年青人望而却步。

70岁的刘成柏,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他先后带过几十个学生,目前大多数学徒已另谋生路,坚守下来的成熟工匠少之又少。

工作条件艰苦,也是年青人不愿做这门手艺活的重要原因。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石匠白凯透露,石雕师傅经常在室外工作,长期跟切割机、磨光机打交道,有时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曾当过漆工的酉阳县偏柏乡苗坝村村支部副书记唐开泉告诉记者,油漆工要在太阳还没出来就要上山割漆,回来还要自己熬制土漆,给家具上漆时每天工作两三个小时。程序复杂,费时费力,愿意当漆工的人越来越少。

▲漆匠师傅唐开泉在酉阳县偏柏乡苗坝村采集生漆。重庆日报新媒体记者张春晓摄

此外,随着建造技术的更新换代,愿意修建传统建筑的客户越来越少,许多年青人对传统建筑市场并不看好。这也是古建筑工匠缺人的重要原因。

最近,奉节开展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就遇到尴尬事:当地工人包吃包住,不用出一分钱学费,只需抽出一个礼拜左右时间参加集训,考核合格后就能拿到官方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这种不花钱还能长技术的好事,许多青年工匠却不感冒。

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奉节县住房城乡建委村镇科负责人透露,奉节是劳动输出大县,务工人员占比接近50%,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加上该县传统建筑较少,传统建筑工匠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一些匠人觉得手艺够用就行了,参加培训每天还要损失几百块钱劳务收入,不划算。”

“十四五”时期全市拟培育工匠多名

传统建筑工匠后继乏人,难题该如何破解?

事实上,我市很早就意识到培养农村建筑工匠的重要性。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年至年,全市共培育农村建筑工匠1.3万名,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当地的“土专家”,在传统村落保护修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的力度日益加大,全国传统建筑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统计显示,年我国古建筑行业总产值达到亿元,预计“十四五”时期,市场还将保持稳中向上的趋势。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庆,传统建筑市场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传统建筑保护、修复的市场可观,全市现有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个、市级传统村落75个;还有市级历史建筑栋、处文物建筑。目前,全市从事传统建筑工程的承包企业已超过家。仅传统村落保护一个板块,今年我市计划投入市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就接近3亿元,比去年增加近4倍,预计带动其他投资将超过10亿元。

一些有识之士,从重庆传统建筑市场中,淘到了金。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周奎放弃前途不错的动漫专业,回到巴南区石龙镇老家,跟父亲学起雕工。7年多时间过去,周奎成为当地有名的周氏木作市级非遗传承人,不仅获得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还开起重庆古御工艺品有限公司,最高时公司年收入达到万元,将近一半收入来自传统建筑。

▲巴南区石龙镇周氏木作市级非遗传承人周奎。记者解小溪摄

如何弥补传统建筑工匠人才不足的短板?记者了解到,此次传统建筑工匠培训中,我市把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训对象条件放宽,只要身体健康,年龄在18至55周岁,热爱传统建筑建造修缮工作,且有一定的传统建筑建造修缮技艺基础的人员均可参加培训。同时,培训工种更加丰富。除了鼓励相关区县开展指定的传统建筑木匠、石匠、砖瓦匠等工种集训外,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增加装饰类、造园类、烧造类等工种培训。

建立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名录的工作也在推进中。我市将对从事传统建筑建造修缮工作达10年以上,掌握娴熟的传统建筑建造修缮技艺,积极传承技艺的,直接颁发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技能人员职业培训高级合格证书,列入市级巴渝传统建筑工匠名录,认定为传统建筑建造修缮技艺传承人;并鼓励市级巴渝传统建筑工匠优先承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等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培训传统建筑工匠至0名,力争每个区县有二三十个‘领头人’,以此推动传统建筑工匠队伍发展壮大。”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配稿

巴南区石龙杨氏碉楼:

加了糯米石灰的墙壁,子弹也打不透

在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绍兴湾,有四栋造型特别的建筑,这就是重庆最大的碉楼群——杨氏碉楼群。

▲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绍兴湾杨氏碉楼群。记者解小溪摄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它集居住与防御于一体,因形似碉堡而得名。”据当地村民田景元介绍,石龙地处巴南、涪陵、南川交界处,山高林密,曾引来不少土匪觊觎,当地富人纷纷修造碉楼以保平安。

杨氏碉楼建于年左右,其中三座碉楼有四层楼高,一座有六层楼高。后者是杨氏碉楼群的主碉楼,高17.6米。

田景元称,过去,杨氏碉楼院坝周围有高大围墙,院坝里有鱼池、荷花池、六角亭,围墙内外古柏参天。遗憾的是,这些场景早已消失,部分碉楼前还长了杂草。不过,走进最高的主碉楼内,记者还是依稀触摸到了匠人们精湛的手艺。

主碉楼的门用坚硬的青冈树制作,厚达10余厘米,虽然包裹大门的铁皮早已不见,但数百斤重的大门,依然能让人感到“坚不可摧”。

为强化碉楼的防御作用,碉楼里每层楼的转角处设有内大外小的射击孔,射击孔最外面的直径约10厘米,靠近里面的孔径却达到40厘米,不仅能观察外部情况,也很好地挡住了子弹进入碉楼内部。碉楼群的窗户呈梯形状,外小里大,光窗台就有60多厘米宽,看起来非常结实。

不仅如此,杨氏碉楼墙壁所用材料是就地取材的黄土加入糯米粉、石灰,筑墙时还加入白甲竹、杉木条等,据称,即使子弹打在墙上也只会留下浅浅的凹印。此外,碉楼的每一层楼板都有讲究,采用双层结构建设,下面搭木架,上面铺木板,起到冬暖夏凉的保温隔热作用。

杨氏碉楼内部功能周全,建有储放粮食的仓库、厕所、厨房等。碉楼各层天花板有挂马灯的挂钩,顶部描绘有花鸟虫鱼等图案,浮雕做工细致入微。主碉楼最上面一层还设有外挑阳台,阳台廊道的四根方形立柱,形成一个大气的拱形顶。站在阳台上,四周景象尽收眼底。

据称,杨氏碉楼群解放后被改做学校,年前做过小学,如今最前面碉楼的墙壁上还看得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房间里的黑板和遗留的课本等,让人感受到曾经的书卷气和年代感。

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苗王阁:

榫卯结构建造的木楼没用一根螺丝钉

位于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的天池苗寨,是重庆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之一。这里的建筑以井干式吊脚楼为主,穿斗式实木结构,飞檐、斜面、小青瓦,古色古香,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武隆区后坪乡天池苗寨和苗王阁。重庆日报新媒体记者张春晓摄

苗寨建筑的惊奇巧妙,从当地的最高点——13.8米高的苗王阁中可见一斑。“苗王阁是古时的信号塔,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年进行了一次修复,但因对苗族文化缺乏深度挖掘,当时修复并不全面。于是,年当地又对它进行了重新建造。”参与苗王阁修建的重庆市集千祥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匠秦龙现介绍。

苗王阁建筑占地72.25平方米,建筑由木头砌成,用榫卯结构连接,没有一根螺丝钉。苗王阁塔楼为栏杆式穿斗建筑,只有四根主柱,呈梯形状向内、向上延伸。柱、檐、梁、殿宇、椽等50多个构件的位置、长短、厚薄不一,建造难度较大。据介绍,为完成这个特别建筑的修复工作,工匠们先搭起十余米高的架子,把梁柱固定在架子上,按照设计图样逐一修建,当建筑基本修好后,架子才能拆掉。

苗王阁共有三层,每一层都各有千秋。第一层,每根柱子下方有安装了石头制作的柱础,柱础上刻有精美图案,能起到较好的防潮作用,柱子上还刷上了桐油用以延长建筑的寿命。

第二层,可以看见万字格形状的窗花以及吊瓜等。吊瓜是苗族建筑中的一种主要装饰元素,出现在屋檐下装饰性柱子上,雕刻较为精细,意味着生活富足,人丁兴旺。窗花或虫鱼、或花草、或谚语,饱含苗族人民的愿望和寓意。除了式样各异外,描金、彩绘也增添了动感和喜庆。

第三层,最有特色的是坡檐。坡檐上面是瓦,下方由竹片加上石灰、黄泥、纸筋等制作而成,在保证瓦片不松动的同时,也起到很好的防水、遮灰作用。据称,修坡檐的竹片选择很有讲究,必须夏至后方能砍伐,经过几个小时的蒸煮,再加秘制药水浸泡进行防蛀处理,才能与石灰、黄泥、纸筋等混合固定在建筑上。

有意思的是,工匠们在建造苗王阁的过程中,并不完全依赖图纸,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就将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充分运用,使这栋3层阁楼柱柱相连、梁梁相扣,巍然屹立于斜坡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